感恩是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良方

作者:林礼君   发表日期:2024-06-26
一、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从说文解字看“感恩”二字:

——“感”字,上面是“咸”,全部,都;下面是“心”,意为对身边任何人事物都要有心,才能“感”知。

——“恩”字,上因下心,心上有因,即用心去感知人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感恩”两个字连在一起看,意即自己感觉到了并且知道了原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是怎么回事,问题是怎么来的……生而为人,犹如“盲龟浮木”,已是相当难得,理应心存感恩。感恩,从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始。因为有心,更能感知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能懂得别人的好,懂得别人的不容易,更能懂得自己所得的一切(包括别人的给予和大自然的馈赠)并非理所当然。无论人生际遇如何,遇见好人好事要感恩世界赠予我们美好,遇见坏人坏事也要感恩其帮助我们成长。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表示感恩时,我们更容易内心平和富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而有的人,就只因为不懂感恩,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明白所有问题归根究底都根源于自己对事情的认知与反应,反而去怪别人,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佛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味地去怪别人,这不正是妄想和执着吗?

——妄想,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偏离现实。妄想的人,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维中,将他人的承担和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的义务;总是一厢情愿地“我以为”,然而现实却与自己的臆想大相径庭;还时常要求他人“你应该”,一味地索取而不愿意主动承担和付出。

——执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钻牛角尖。执着的人,困在自己编织的思想牢笼中难以自拔,却不愿意换个位、升个维、转个念去重新审视问题;眼睛盯着外在有形的诱惑(如功名利禄),却忽视了内在无形的宝藏(如品性修养);过分看重“果”(即结果),却不在“因”(即初心)和“缘”(即过程)上狠下功夫。

可惜呀,妄想和执着,往往让人没了智慧!如果去怪别人都能解决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或许就是“怪别人”了!那么人世间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世界?!从“怪别人”开始,步步递进,上演变成“怪罪”,进而导致“愤怒”、“埋怨”、“怨恨”,最后以“恨”而了结。人世间的爱怨情仇,官司缠身,甚至无常发生,最终一了百了的“果”就会让人触目惊心了!因此,才有了歌词“从爱到恨有多远?就在无常之间”的演绎。如此,不懂感恩之人,忘了初心,永不知足,一生都活在糊涂、痛苦、悲催之中,沦为一个不幸的人。

由此可见,不得不敬佩我们伟大的古圣先贤,在造字之时就已经简明扼要却又入木三分把道理给说明白了。你看“怪”字,旁边站着一颗“心”,树立在“圣”人的边上,潜台词是不是告诫圣人也不能把心放在外面啊?若圣人的心也不用来三省吾身,而是一味向外求,是不是就变成“怪人”,即一个“遇到什么问题都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环境”的奇怪之人!有谁愿意自己与众不同,成为一个奇怪的人呢?圣人尚且如此要把心向内求,何况我们还是普通人呢?!

二、观照自己,种善因还是恶因

佛法智慧中也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即是自己,若不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怎么能找到原因呢?若从别人身上去找原因、从外部环境去找原因,不就等于舍本逐末了吗?!这就是“缘起”论,万事万物皆有缘起,因缘和合而生,又因缘和合而灭,皆遵循“因缘果”的天道法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自因自果,没有例外。

因此,回归现实,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佛法智慧的“缘起”论,就似一面清澈的镜子,只需自我观照一下,一切便了然于心!即我种的是“善因”还是“恶因”?善因得到的一定是“善果”,得到他人的喜爱与尊重;恶因得到的一定是“恶果”,得到别人的厌恶与鄙夷!别人种什么因,其结果也是如此,也没有例外。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解决自身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感觉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之道了呢?

感恩自己的一切人生际遇,茫茫人海,能遇到谁,不能遇到谁,皆为缘分,半点不由人。所以每次与新人见面,我们都忍不住对别人说上这么一句:“请多多关照(观照)!”殊不知,别人怎么能观照到你的内心呢?还是得自己多多观照一下,一念向善还是向恶呀!

善就是正能量,由己及人,由内而外,小到一个念头,具体到一些行为,对自己好,对自己人好,对别人好,都是善的表现。

——对自己好。不少人认为,吃好、喝好、玩好,就是对自己好。其实不然,真正的好,一定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比如开心快乐,人身安全,身体健康,成长(即突破认识局限和能力局限),发展(即做成事,做好事,拿到好结果)都是对自己好的表现。开心快乐、人身安全、身体健康是对自己好的基础,成长、发展则是确保持续对自己好的关键,要坚持修炼让自己得到成长与发展,让世界看见更美好的自己,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这五点,只要转念一想凭自己努力就能拥有,做少一点都不是对自己好。但凡需要“交易”得来的诸如金钱、物质、美色、特权等只为满足个人一己私欲的身外物,都是不能长久、不可持续的,都不是真正地对自己好。

——对自己人好。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一锅吃饭,这就是亲近的人,就是自己人,包括家人、同事、同学、朋友等。多承担,多付出,多提醒,多帮助,多点赞,都是对自己人好的表现。对于自己亲近的人,不仅要主动多承担、多付出,还要接纳他、引领他、关爱他,迷糊时多提醒,有困难帮一把,做得好点个赞,帮助他们也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当然,自己人当中也有负能量满满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适当远离这类人。

——对别人好。别人,相对于自己人而言,是指有缘的陌生人。世间的所有相逢都是缘分,对于有缘的陌生人,我们要把别人看在眼里,先行一步,对别人释放善意,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份礼让,就是好的开始。要是能把别人放在心上,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做到这些,便是有德之人。

反之,恶是负能量,由己及人,由内而外,小到一个念头,具体到一些行为,对自己不好,对自己人不好,对别人不好,都是恶的表现。而这些恶,来源于“人性的五漏——贪、嗔、痴、慢、疑!

——贪。正所谓“命里无时莫强求”,当我们无法满足于已有的东西时,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多,这就是贪欲的本质,也是贪欲带来的痛苦。连小孩子都想“吃好点、喝好点、用好点、穿好点”,但自己没有能力,却想要更多,要靠父母接济就不合适了!一旦沾染上了这种欲壑难填的心态,能有几人可以摆脱?只会让我们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不归路,在熙熙攘攘中迷失自我罢了。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凡事适可而止,知足才能常乐,是我们每个人毕生要修炼的功课呀!

——嗔。这个字由一个“口”和一个“真”组成,望文生义可简单理解为在言语上过于较真。通常,我们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与自己较真,陷入自我纠结和烦恼之中,自己气自己。此外,我们也容易在与他人相处时较真,不仅自己生气,还可能让他人也感到不快。生气到一定程度,进而转变为责怪、埋怨,最终转变成怨恨!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别人,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内观自己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较真而让大家都受到伤害呢?

——痴。这个字由病字头和知字组成,寓意着在认知上有病。它表现为一种愚痴的状态,即人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从而陷入无知的境地。或者,人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但不去寻求解答,依然存在疑惑。此外,“痴”还指对某事过度迷恋,导致自己过于固执,即我执较重。这种认知上有病可能源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误解,或者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在痴的状态下,人们往往拎不清自己,拎不清别人,拎不清事情,无法看清人事物的真相,也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慢。它并非单一的特质,而是涵盖了多种层面。其中,既有自以为是的傲慢,也有看不起他人的轻慢,更有对人对事冷淡漠视的怠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曾因为自己的傲慢、轻慢和怠慢,而失去了珍贵的友谊和机会呢?然而,我们又是否真正意识到,这种慢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是在虚度我们极其有限的生命呢?

——疑。怀疑,是内心的不安,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信任缺失。这种不安,不仅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对自己不信任,会引发无尽的精神内耗,让人们在行动之前就陷入为难、担心和害怕的负面情绪,从而阻碍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对他人不信任,则会使人们无法真正放心地与他人交往,合作时也会磕磕绊绊,不利于事情的顺利推进。

三、修正自己,感召福报远离祸端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人性的五漏——贪、嗔、痴、慢、疑,却如同暗流涌动,时刻企图将人引向恶的深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圣先贤就已经告诫我们了: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自己想要什么,就感召什么!我们内心所向往的,正是我们所感召的。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良的,所想的都是对自己好、对自己人好、对别人好的念头,尤其是大公无私,一切以有益众生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将会感召来无尽的福报。反之,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是邪恶的,所想的都是对自己不好、对自己人不好、对别人不好,尤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是损人利己,那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招致祸端。

——自己在意什么,就感召什么!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物上时,我们的生活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们的心灵被阳光般的情绪所照耀,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最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相反,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负面的事物上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心灵被阴暗的情绪所笼罩,看到的都是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情,使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和热情,最终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自己亲近什么,就感召什么!如果我们亲近善良厚道之人,能够为我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促使我们向好向前,那么我们感召来的就是好的福报;但如果我们亲近邪恶刻薄之人,则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还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那么我们感召来的就是不好的灾祸。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原理呢?正如微博上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所说:“你的水平,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因此,自己亲近谁,对于个人品质与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念向善,万善相随!当我们一念向善心怀慈悲,在意天下苍生的福祉,亲近善良厚道之人,我们的感召之力将汇聚成无尽的善缘。相反,如果我们一念向恶心怀恶意,在意自己的名利得失,亲近邪恶德薄之人,我们的感召之力则会引来恶果。是福是祸,源头在于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

因此,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从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始,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是向善还是向恶,并且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念头,以感召福报并远离祸端。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而感恩是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良方!别无他法!

编辑: 叶燕妮
审核: 江明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