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出发,向美而行
12分钟曾以为,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是自然而然、坚定不移的。然而,步入不惑之年,经历世事,我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孜孜不倦,为美好奋斗终身;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而“挑战美好”,最终把美好“作”没了;更多人则在两者之间徘徊,既渴望美好,又畏惧努力。我也曾在这三者间摇摆,深陷内耗,但幸运的是,我及时觉醒,踏上修炼之旅,最终绽放自我。

一、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的奋斗者
那些追求美好的人,内心坚定,目标清晰,他们深知,任何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出与承担。无论是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还是精神的满足,他们都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汗水。面对挑战,他们不轻言放弃,视其为成长的机会,坚信每一次努力都会让自己离美好更近一步。
回望过去,我也曾是这样一个满怀勇气与决心的人。初入职场,我设定了明确的目标——成为一名管理者,经济独立的女性。在公司里,我得到了老板的信任与支持,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这些任务既无先例可循,也无前辈的经验可供借鉴,全凭我一人摸索前行。那时的我,面对任务总能勇往直前,心中全然没有“为难、担心、害怕”这些杂念,一心只想着怎么把问题解决,了无私心,但却总能收获良多,很有成就感。是啊,我也曾经是为追求美好的奋斗者。

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挑战者”
2016年5月,我迎来了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为了备孕和生孩子,我离开了投入多年的职场。能够让我有底气暂离职场,全心全意投入备孕生活,除了丈夫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夫家和娘家的支持与帮助。然而,在这样看似完美的生活状态下,我却陷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态,甚至去“挑战”我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在工作的那十年间,由于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器重,我获得了众多成长的机会,这些机遇不仅让我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进步,还让我收获了身边同学羡慕的目光。这样的经历,或许在不经意间,让我滋生了一丝傲慢的态度。这种心态也逐渐渗透到了我的家庭生活中,特别是在儿子出生后,我在育儿问题上时常与丈夫产生分歧,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无可挑剔,这样的固执使得我们之间的关系偶尔变得紧张。同时,尽管丈夫每天工作已十分疲惫,但他仍然不辞辛劳地帮忙照顾孩子,并主动承担起家务活。然而,我却对他的付出视而不见,总是挑剔他做得不够完美,这让他感到深深的委屈,心中渐渐生出了怨气。另一方面,初为人母的我,面对养育孩子的崭新挑战和巨大责任,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不安。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之下,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中。而丈夫,尽管在生活中承受了不少委屈,却依然尽可能地迁就我,还担心我是否会因此患上产后抑郁症。
那段时间,我曾一度陷入沉思,自问是否适合做全职家庭主妇,以及内心深处是否还渴望在职场上打拼。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依然向往着职场的挑战与成长。于是,我向丈夫和家人表达了自己想要重返职场的意愿,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家人们的全力支持。婆婆更是鼓励我说:“以前看你每天上班都是那么开心,充满了干劲呢。放心吧,孩子有我们照顾。”

重返职场后,我发现自己并未能如以往那样获得成就感,反而被各种焦虑不安所困扰,工作上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起色。老板对我的状态一直很关注,除了我的父母以外,应该是少有关心我是否有成长,是否过得幸福的人。他多次提醒我,过去工作上获得的成果已成历史,重要的是要持续学习,不断修炼自己,向好向前。此外,他还多次指出我是一个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并用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提醒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让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优雅地活着。然而,起初我并未真正在意这些话,甚至在他指出我存在的问题时,我还怀有抵触心理,情绪上头还在言语上与他有过较真。
回想起过去的种种,我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在“挑战美好”而浑然不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忽略了那些在我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的付出与关爱,将他们的好意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有时还用冷漠和抵触来回应。丈夫的辛勤与牺牲,我本应心怀感激,却常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他吹毛求疵,忘记了我们共同走过的风雨和他为我撑起的那片天空。老板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关怀,我本应虚心接受,视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却时常因自己的固执和傲慢而拒绝正视,错过了许多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三、徘徊于美好与现实之间的观望者
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虽渴望美好生活,却害怕努力后可能遭遇的失败与挫折。内心充满憧憬,行动上却犹豫不决,动力不足。我意识到,人最大的挑战在于内心的畏难情绪,它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步伐,阻碍前进与成长。
在招聘工作中,我曾成功为公司招纳众多优秀人才,他们已成为团队核心。然而,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我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为何如今就招不到同样优秀的人才了呢?每当遇到那些才华横溢的面试者,我的畏难情绪就会悄然浮现,让我心生退意,不愿进一步与他们沟通。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多么难以应对,而是因为我内心的恐惧在作祟,害怕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样的人才。这种恐惧不仅让我错失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更在无形中加剧了我的内耗。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内心的斗争和消耗让我疲惫不堪。进而就发展到自己不想、不愿去做,有了“等靠要”的想法,自己想得多、做得少,所以过度精神内耗。
由于在工作上的自我否定,逐渐消磨了我对生活的自信,内心的混乱与焦虑也随之加剧。这种心态进而影响了我在教育儿子方面的表现。儿子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作为母亲,我内心无比渴望他能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坚韧不拔地向前迈进。然而,当我反观自己时,却发现总是被畏难情绪所左右,面对问题时常常选择逃避或拖延,未能以身作则地展现出应有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自身的内耗与不足,让我深感羞愧与忧虑。我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我自己都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困难,又怎能有效地引导儿子去战胜他人生路上的挑战呢?这种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改变自己、摆脱内耗的决心。
四、一念之间,从内耗到自我修炼的转变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当我全神贯注于一项事情上时,我发现这种专注不仅促进了工作的高效完成,还让我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内心的疑虑,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因此,每当畏难情绪浮现,我便提醒自己:“勇敢一点,你可以的!”随后,我迅速将注意力从对事情的恐惧与忧虑中抽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当下的每一项事情之中。
在反思招聘工作的同时,我意识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和守旧方法的局限,这导致我面对面试者时常感力不从心,甚至陷入内耗,影响了工作与生活。我认识到,提升自我才是解决之道,必须刷新认知、精进能力,不再依赖旧的工作方法。因此,我开始广泛阅读、尝试写作,以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希望在招聘中更加游刃有余。
经过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我决心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轻易“挑战美好”。我决定对丈夫的辛勤付出表达感恩,用实际行动和温暖的理解去回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赏,认可他的每一分努力。对于老板的教诲,我虚心接受,摒弃内心的固执,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与成长。此外,我也提醒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冷静与情绪稳定,避免冲动与嗔怒,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一切。

五、绽放自我,摆脱内耗后的焕然一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炼,曾几何时,我长期受畏难心态的困扰,特别是在写作上,总感到力不从心。但如今,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自我提升,我已逐步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在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先构思文章的框架,再逐步充实内容。我不断提升提炼思想的能力,努力将复杂的观点简化,争取每个段落都紧密围绕中心思想展开,逻辑清晰。如今,面对写作挑战,我已能从容应对,甚至将反复修改视为自我修炼的机会,每一次的改动都让我更加精进,心中再无烦躁与不安。
我不仅成功摆脱了畏难的负面心态,还能积极鼓励和引导儿子面对挑战时避免有这样的心态,要保持勇敢。最近,他跟我聊起学校的考核事宜,提到如果有同学犯错会影响班级乃至学校的分数。我提醒他,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自我约束,就能减少犯错的可能。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信心十足地说:“只要鼓起勇气,就能做到的!” 确实,在我自己减少了内耗的影响后,教育儿子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我不仅能够清晰地向他传达道理,还能够将这些道理深刻植入他的心田,让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

事实上,真正束缚我们的,往往是内心的一念之差。正是通过积极转化这一念,我才得以摆脱内耗,实现了自我绽放。由此可见,关键在于内心,因此躬耕好自己的“方寸心田”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与困难会不断出现,但我已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避免再次陷入内耗的泥潭。我相信,只要从心出发、向美而行,就能勇敢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作者: 李嘉莹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