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最好的成长路径就是做慈善?

——从善待自己开始,向内求修“品性、德行、智慧、能力”是根本
作者:林礼君    发表日期:2024-09-13

远观古圣先贤,众多伟大人物犹如璀璨星辰,他们不仅以非凡的成就照亮了时代,更以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诠释了成长与奉献的真谛。正如古语所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伟如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以“仁爱”为核心,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成就了自己“万世师表”的美誉,更让无数心灵得以滋养,社会因之而和谐进步。这,便是慈善之光的最初映照——通过无私的承担与付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福祉的双重飞跃。

近观现代楷模,伟人都推崇备至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张謇,以一生之力践行“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第一所警察专业学校-巡警教练所等;参与创办了南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一生还创办了20多家企业:頤生陈酒获得第一个世博会金奖的頤生釀造厂、最早创办且成为全国典范的大生纱厂、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气象台、第一个官办民营渔业公司-江浙渔业公司、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第一个商会-南通州商务总会、中国近代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等。综其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张謇就是在践行“慈善”的真谛,因此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校是人生启航的地方(特别是中小学),企业是人生绽放的地方(特别是中小企业),慈善是人生修炼的地方(特别是年过半百),修炼是人生再出发的基础(否则人生老矣)。如此,构成了一个人从启航——绽放——修炼——再出发的人生旅途!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旅程啊!殊不知,经过“三拎清”研究方知:人生最好的成长路径就是做慈善!

那么,“慈善”是什么?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吗?我能做慈善吗?这三个问题一直有人在问我,趁此机会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慈”是什么意思?“慈”是慈悲慈爱,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己爱人。“善”是什么意思?“善”是善待善良,就是从善待自己,善待自己人,善待别人开始。否则就不善良了!以下“三个善待”具体无比:

一是善待自己:开心快乐,人身安全,身体健康是基础,成长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成长,即突破认知局限和能力局限;发展,即干成事是一切的基础,干好事是自我精进的要求,拿到好结果是共同的期待。

二是善待自己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的人,即家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对于自己人,要多承担多付出,干得好点个赞,犯迷糊拉一把,有困难帮一把。

三是善待别人:泛指有缘人,路人甲路人乙,点个头让个路,一个微笑一声招呼,如果能给人方便、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就更好。

从上述内容可知,做慈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不管有钱没钱,不管年龄大小,不管能力多少,只要有心就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人人都可以从善待自己做起去行善积德,让优秀成为习惯,你行我也行!优秀不是与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点,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啊!唯有这样,我们永远朝着不懈精进的目标向好向前,才能够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才能够去报效祖国、建设国家、回馈社会!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拎清楚了“慈善”的真实意思和精神内涵,自然就知道了“慈善”本质上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便懂得了慈善都是从善待自己开始,自己好了也想对别人好,才会主动去善待自己人、善待别人,进而爱家爱党爱国才成为可能!所以说,慈善的根本并非所谓的同情可怜别人而施舍点钱财,要是方式方法不对,一旦让人染上“等靠要”的习性,纵容了人性中“想吃现成”也叫“不劳而获”的恶,就相当于废了别人的武功,反而好心办了坏事,这就是同情心泛滥却没有拎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的事与愿违;而真正的“慈善”,是始终立足于做好自己,自觉主动发出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引领他人一起向好向前!

为此,如何才能够善待自己,做好自己呢?回到自己“为什么而做什么”这个原点上,必须始终坚持向内求去修自己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因为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谁都无法掌控,更不可能“代替”他去做好,正如俗话说的“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自己唯一能够做主的就是善待自己去修自己,人心要古要向善,以古圣先贤的要求为镜子,时刻去内观反思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如此才能让自己在持续精进的过程中修好“品性、德行、智慧、能力”!修好了这四样东西,或许做人的根本就做稳了,不管是做家长、教育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自然都不成问题!

那么,修“品性、德行、智慧、能力”分别意味着什么呢?本质上就是:从善待自己开始,向内求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

一是自强不息修品性”。“品性”体现的是人的身体素质,即生命的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只有自己最清楚。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没了生命就没了,人世间再美好也跟自己没关系了,这是一切的基础。所以自强不息,关键在“不息”,从一呼一吸开始,修好自己的品性,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才可能与自己有关。可惜啊,有多少人在这个点上忘乎所以,贪天之功,以为生命唾手可得,殊不知生而为人如“盲龟浮木”,机会如此宝贵难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敬畏之心,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在得过且过之中活成了“空心人”。甚至作贱自己,浪费虚耗青春年华,最终只换来满身伤痕。

二是厚德载物修“德行”。“德行”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即自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关键是态度!那么,“德”是什么?自然而然,十目一心,直入人心,有心是基础,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谓之“德”。在“德”面前人人平等,有德才有得,无德便无得!一般来说,“德”分为品德、功德、福德三重含义。

——修品德。品德,即人品和态度。一出声代表态度,一出手代表人品,反映为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除了态度,我们一无所有,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修功德。功德,即修为和能力。做事体现修为,在工作上的基本功和专业度,能否做成事、做好事并拿到好结果,决定一个人有无功德。历事练心是根本,是束手无策还是游刃有余,这就体现了自己的功夫和本事。功德厚的人,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总是能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修福德。福德,即贡献和认可。通过自己的善行和付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有益于别人,并被别人所赞叹,还能长久地影响周围,就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好评。福德跟品德、功德不太一样,我们力所能及掌控的范围只有做好自己,尽己所能修好自己的品德、建立自己的功德,却无法自己给予自己福德。福德只能做到别人心里、获得别人由衷地认同和赞誉。可见,福德非常难得,可遇不可求,平时看不出它的作用,或许就会在无常和意外降临时让我们“逢凶化吉”,或许就会在劫难降临时让我们“遇难呈祥”,这是多么的珍贵!如果不好好惜福,无常、意外、劫难降临之时没有福报护身,结果就不堪设想!

三是历事练心修“智慧”。“智慧”体现的是思维模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水平,取决于自己:能不能判断和把握天下大势所趋,顺势而为;能不能在历事练心过程中突破自己的认识局限,与时俱进;能不能清晰明了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隐藏在“人事财物”四要素背后的本质,不偏不倚;能不能迅速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的放矢;能不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好向前,否则就会在遇事时犹豫不决、或左或右。

四是勤勉精进修“能力”。“能力”体现的是拿到结果的能力,即将上述品性、德行和智慧转化为搞定现实问题的成效成果,所有努力最终都要以结果说话,拿不到好结果一切等于零。因此,判断一个人有能力还是没能力,要看能不能“做成事,做好事,拿到好的结果”——做成事是一切的基础,做好事是自我精进要求,拿到好结果是共同的期待。然而,能力有大有小,由小变大,关键又是什么呢?行善积德是修炼个人能力最好的成长路径,没有之一。

一方面,个人能力成长就在于其心是否向“善”——从过程而言,始终坚信“一念向善,万善相随”,心正才能不怕影子斜,心正才能战胜自己的私心妄念,一个人了无私心、无我而利他的时候,就能智慧涌现,内无挂碍(即内心不再有“为难、担心、害怕”),外无障碍(即自己能够“看得见、听得进、想得到、说得出、做得到”),因而就能行稳致远;否则,心不正就歪了,一念向恶,万恶缠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各种问题和麻烦就会接踵而来!正如《论语》所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唯有自己真正修身做人,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才会给人以启迪,以生命唤醒生命,真正激发出人的内生动力,引领他人一起绽放出生命应有的光亮。

一方面,个人能力成长就在于其功德是否无量——从结果而言,自己修的功德越深厚,能够造福的人就越多,体现出的能力就越大,可以大到无法记量的程度(即“无量”)。成为光,散发光,自己受益了,也愿意让更多人受益,让自己的功德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阳光一样无差别地铺洒出去,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能力无限,渡人无数,自然功德无量。

如此,修好“品性、德行、智慧、能力”,这四者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才能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让自己屹立在世界舞台之上绽放光芒。修好品性健康长寿,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修德行、智慧和能力;德行归根究底是态度,即对待人事财物的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厚德才能载物;智慧是在态度的基础上,形成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即只看一眼就能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没有认知局限与思想障碍,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心随所愿皆如愿;能力则是品性、德行和智慧的结果表现,顺应世界在变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最终体现在为家国造福一方人的功德上有多少作为,是建功立业还是碌碌无为自然天壤之别。

纵观古往今来无数成大事者,无论是“万世师表”的孔子,或是一生践行“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张謇,还是救苦救难让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无不注重修炼“品性、德行、智慧、能力”。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阶段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工作阶段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好好工作,才能建设国家!随着自己的能力和能量的增长,造福一方人就是真实不虚地实现了,让自己的情怀与家国天下关联起来意义非凡!

编辑: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