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向内修炼,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拎清楚自己》后有感
作者:李嘉莹   发表日期:2024-06-07

阅读完《拎清楚自己》后,一想到这个人忍不住泪湿眼眶:他一直关注员工的成长,不仅常常推荐好书给员工,还组织学习企业文化、“学思修悟化”成长讲坛,帮助员工成长,为员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他不但在工作上是员工的引领者,还是员工生活上的接引人,教会员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尊敬每一位伟大的母亲,早在 10 多年,就已经在公司实施优于国家的超长产假制度,给女性职工产后提供更多的产康修养时间,让新手妈妈可以更好地陪伴和照顾新生儿;即便是自己决定离职的员工,他还是会给人家多发工资,好让其在找到新工作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逢雨送伞,逢饭吃饭”,一直是他坚持给来到公司面试的有缘人一点小心意。

这么一个为自己人好,为他人好的人,便是我所认识将近二十年的“林总”,一直在我心目中就是这么一位善良厚道的大家长。然而,庚子年前后,他却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重生,他重新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以前忙着向外“孜孜以求”的都是身外之物,缺少时间去思考向内求来修为自己,没能发现“德”面前人人平等。殊不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无比真实,连这么一位善良厚道的人,都自觉去修炼“三德”:品德、功德、福德。反观我自己,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员工,这些角色我都做好了吗?我还能懈怠吗?我能不修炼自己吗?显然是不可以的。观照自己,我要怎么做呢?认真读完此书,我收获到了许多“善知识”,相信把这些“善知识”根植于心,通过历事练心持续向内修炼,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抛弃掉:为难、担心、害怕

为难、担心和害怕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挑战、未知或压力时常见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可能源于我们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对他人评价的在意,或者是对某种潜在风险的猜测。然而只要我们把“为难,担心,害怕”转换成“我想,我要,我能”,便能化被动为主动,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发热,而不是被动的人生暗淡无光。

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勇敢承担。不逃避,不放弃,迎难而上。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多尝试多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让我们迸发出更多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

面对担心,我们要保持乐观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心随所愿,所愿,所不愿,皆源于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在意什么?亲近什么?就感召什么。所以,我们要向好向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可能感召好事发生。

面对害怕,我们要勇于挑战自己。这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突破的关键。当我们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新事物,就会发现自己拥有更多潜力和可能性,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珍惜并抓住这些机会,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优秀。

还记得人生第一次出差,是代表公司去重庆做业务培训。当时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是“为难、担心、害怕”:首先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其次没有做过任何外出培训工作,害怕自己应付不来,毕竟没有任何经验,心里没有底气。然而转念一想,既然公司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能辜负公司的期望,我决心一定要把这次的业务培训做好。而且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不仅能开阔我的视野,还有助于我能力的提升。最后在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培训流程,能很好地应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还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控场能力、社交能力等,收获颇丰。也是这次的经历,让我知道,只要不逃避,直面困难,我就能做到。

当在这本书中看到“为难、担心、害怕”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便知道为何这几年自己在工作上毫无进步,正是因为存在“为难、担心、害怕”的情绪。遇到人才不搭理,就选择逃避放弃。再深入看书中内容才知道,是因为我愿力不足,被业力盖过了,导致自己工作上没有起色。之前总在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我应该思考的是,我内心的愿望,是想成为怎样的人?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因为能力是掌握的知识、处理事情的方法等综合实力。但业力是“不自知、不自明、不自觉、忍不住、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习惯,如果我的愿力不足,业力就会悄无声息地侵蚀我的思想,让我在起心动念时好逸恶劳,结果自然便会造恶业,得苦果。回想毕业后工作的前十年,我每天上班都是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因为刚毕业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目标,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女性。在公司,林总给予了很多工作机会,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是没有前人留下来的工作方法可以参照的,都是自己摸索,在做之中找到方法,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回想起来,为什么以前的我,无论接到什么任务都能勇往直前,完全没有“为难、担心、害怕”这些想法呢?当看到“发愿”这个词,我就有种回归初心的感觉,当时的目标正是我在给自己“发愿”。业力抵不过愿力,即使刚毕业不久,能力不足的我,也能通过心中强烈的愿力驱使我排除万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因此,我要时刻抛弃“为难、担心、害怕”,发愿在工作上成为一名招聘专家,不断历事练心提升自己,才可能游刃有余应对各种人事关系。正如书中第十章关于“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的内容,提到的“三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如何从陌生人开始,让面试者敞开心扉与我坦诚相谈呢?这都需要我去实践,历事练心,修炼自己招聘工作的智慧和能力。常言道“阅历”,我认为做招聘的“阅历”=“阅人”+“历事练心”。过往我进步慢,就是只“阅人”,遇到有点困难就选择逃避放弃,没有真正的“历事练心”,所以在招聘工作上没有真正得到有用的“阅历”。我是一切的根源,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要找回当年“初出牛犊不怕虎”的那种状态,接到任务不能“为难、担心、害怕”,尝试做了再说,在做之中找方法,过程中自己肯定会有收获,会有进步的,哪怕进步慢一些,但态度必须保持积极乐观,因为唯一可以我自主选择和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态度。

二、认知局限,决定了我与世界的关系

工作上我发愿,成为一名招聘专家。除了要保持正向心态以外,还要持续向内修自己,从向外求到向内求。想成长,想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不能总想依赖别人给予自己帮助,要主动去承担和付出,历事练心是根本。因为世界在变,唯我不变,行吗?当然不行!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如果不及时顺应变化,积极求变,后果就是被时代和社会无情抛弃。我们的认知决定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历事练心就是让我们能持续不断地顺应变化,刷新自己的认知。

过去的认知决定了“旧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旧三观”过去一直被当作我们待人接物和做事的标准,例如像我外婆那一辈以前的人来说,按部就班沿用“旧三观”基本能过完一辈子。但是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因循守旧的方法便不再适用了,这只会限制了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渐行渐远。以我父母为例,5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手机从无到有,从按键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变迁。随着我国从纸币支付发展到电子支付,连在菜市场买菜都是扫二维码的。我的父母亲戴着老花眼镜,对着细小的智能手机屏幕,一步一步慢慢学习,也在努力与这个世界进行连接。可见,世界在变,唯我不变,肯定是不行的,首先世界观就让我们不得不刷新自己的认知。

如何刷新我们的认知呢?在当下的认知重塑“新三观”,即“观念、观点、观察”。观念就是对“旧三观”的阐述,由我们过去的认知,形成了自己当下的结果(意识),叫做观念,即怎么看和怎么想。观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比如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过去,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往往被严格界定,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重要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保持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也就无从体会“叶落而知秋”的先见之乐了。

观点所阐述的是站位问题,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的多面性,揭示了观察事物时的主观局限性。诗人从多个角度观察庐山,得出的印象各不相同,这是因为观察者的位置、角度和距离不同。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因为自己的立场、经验和情感而影响对事物的判断。站位的不同决定了眼界的大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提高站位意识,就是帮助我们从我执的囹圄中挣脱出来。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当我们站得更高,便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主观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观察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问题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观察,我们观察时应该尽可能客观,不预设立场、不带结论,这样认知才不会出现偏差。保持好奇心去观察人事物,是我们和世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之一。观察的过程也同样是审视自我的过程,察人观己,从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早修正自己。

既然世界在变,人的三观在变,招聘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过往的招聘,用人方不需要去找人才,人才都自动把简历送上门,求着用人方聘用。时代不同,用工缺口大,就职机会多,人才素质日益提高,反而是用人方求着人才来企业面试。这也只是面试阶段,入职与否还是后话。人才的三观也在世界的变化下发生了变化,我作为招聘工作者,也需要持续刷新自己的“新三观”,才能应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几年,我还在用旧一套的方法做招聘,认知的局限只能自己买单,因此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三、坚定自己:我想换个位、我要升个维、我能转个念

“换个位,升个维,转个念,我的世界大不相同”,强调了从不同角度、更高维度,以此转变思维来审视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换个位”,这里的“位”指的是位置、角度或立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他人的意见不合或矛盾。此时,如果我们能够尝试从对方的角度或立场去看待问题,可能会发现新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增进理解和沟通,促进和谐。一旦我们学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就能够不断打破我们的认知壁垒。

“升个维”:“维”在这里是思维的维度或层次。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有时我们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从更高的维度或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种升维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发现潜在的关联和规律,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转个念”:“念”指的是起心动念时那一个念头,反应出当时当下的想法、观念或思维模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起心动念是善是恶,决定了我们所造的是善果还是苦果。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唯有及时转变自己的想法或观念,才能适应新的情况或环境。这种转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便能坚持这股正向的“我想换个位、我要升个维、我能转个念”的强大愿力,就能盖过所有的业力,也能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这股愿力,能让我们遇到困难时不逃避,反而会想方设法去突破困难。

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也才能做到“换个位、升个维、转个念”。这就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多给自己发问,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能处理好?这事情背后有什么逻辑原理?只有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经历,才能在这个历事练心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更多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和能力局限。也只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越完善,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四、在历事练心中持续修炼自己的品德、功德和福德

人生旅途,就是“历事练心”的过程,持续精进中绽放生命。若享受它,自己就幸福快乐无比,能收获智慧和成就。若排斥它,自己就痛苦煎熬无比,一无所获。

“历事练心”意味着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锻炼和磨砺自己的心性。这里的“历事”指的是经历各种事情,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困难、机遇和变化,而“练心”则是指通过这些经历来从根本上修补人性“贪嗔痴慢疑”五漏和人心“颠倒妄想执着”,从结果看体现为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意志力和应对能力。

我们常常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感到不安或焦虑,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学习和成长。通过不断地“历事”,自己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学会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做成事是一切的基础,做好事是自我的要求,拿到好结果是共同的目标。为此要做到:1、心中有:心中要有人、有事、有经纬。即有人认可、有人认同、有人配合,有具体的一二三件事,有经纬轮廓,步骤全貌。2、知前后:凡事要弄清楚前因、后果、有条件,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可以为事情的成功或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3、明左右:聚心、聚力,有智慧。即团结谁?影响谁?有心有力有智慧,所向披靡,持续精进!我们只有做到“心中有、知前后、明左右”,才有可能做成事、做好事、拿到好结果。

在每一次历事练心中修行补漏,修自己的“三德”:品德、功德和福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德以配位。如果不向内修炼自己,就只能在“惑业苦”的循环中苦苦挣扎——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只有在历事修炼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局限,才能在起心动念之时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面对惑的态度,决定了业的善恶。如果直面惑,则造善业;如果逃避惑,则造恶业。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苦果。

因此,不管我们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所发的愿是什么,都离不开自己所持的态度,也离不开自身对世界“人、事、财、物”的认知,这些都必须从历事练心中修炼而来。而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被一位得道高人指点迷津,由内而外帮助自己修炼身心灵。把这些“善知识”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自己的心田,通过历事练心,逐渐把这些“善知识”植根于心,从而持经达变去执行这些“善知识”,达到知行合一,让自己把人做稳,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 李嘉莹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