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中曾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念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一念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虚。”意思是人的祸福全系于己身,就像影子伴随着身体一样,绝无差错。生世为人,都有因缘果报。要想修善业,得善果,需始终牢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切因果都系于己身。
每个人活着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命运和前途,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遂圆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个体的命运都千差万别,因此,当我们明白生命的宝贵,明白生而为人的尊贵,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那么内修外炼必不可少,尤其是内修,修炼好“品德、功德、福德”,人生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首先要修“品德”。品即“人品”,德是基于人品所养成的习惯。 品与德连称,便为品德,品德除了表示品行操守,其实也可以表示为我们对待外界的态度。“德”通“得”,有“取得,获得”之义,我们能获得什么取决于我们向世界展示出的人品态度。只有“我想”“我要”,摆正自己的态度,主动出击,这个世界才会和我们有关系,我 们才能最终实现“我能”。不然最终什么也实现不了,我跟世界毫无关系,那我又怎么绽放自己的光彩呢?
其次要积“功德”。“功”是功夫、基本功,“德”是德行,功德是内修所至,指内心的清净智慧,不起烦恼。具体什么是功德呢? 其实就是求般若智慧的种种方式,要想修得功德,靠人帮助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自己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修行,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佛法有一句话叫做——“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功德难修却易散,如果智慧不够,就会容易起嗔心,那之前积累再多功德也是枉然。
最后要攒“福德”。福报是外在的,指善业所感的福乐果报。通俗来讲——就是做好事,福德感应人天福报,福报有限,享完了就没有了,福享完了就没福了,没福了恶报就来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因为执着没有破,还有我执。功德是无求,福德是有求。福德再大,仍然与超生了死的功德无关,由此可见,福德是功德的基础,一个人想做真功德,必须要从一点一滴的善行做起。

如何为自己积累福德和功德,如何福德和功德两者兼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要就是我们说的“自利利他”,布施就是施与他人, 讲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你有奉献布施他人时,同时自己也能得到福报。布施可分为财布施、无畏施、法布施三种,而诸行之中以法施为最上乘且难度最高。法布施的难度在于要为人说法,首先自己要有智慧,要修行,还要掌握文字般若等等,不然别人怎么看得懂听得懂呢?这就是功德。其次要为众生说法,等于是帮助大家解除烦恼偏执和妄想,这当然是做好事,利益众生,而且还是最高级别的好事,当然也是在修福德。所以布施才被称为佛法中最重要的法门,有着一法摄万法的妙用。
回归工作与生活的现实,如何布施?很简单,只要牢记“工作即道场”。用我们的企业文化来解释“工作即道场”,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工作的明白人。”我作为商景员工,只要坚持用一颗“利他之心”来为人处世,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工作,历事练心不断精进自己,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布施 呢?
古人讲“知行合一”,工作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运用,更是积累经验、自我磨炼的过程。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就是要实现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螺旋上升式的提升。现阶段,我正在学习人力资源的相关招聘工作,学习如何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看实质、透过实质看现实,最终快速准确地为企业招到人才入职。一开始明确要制定招聘流程的时候,我还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没有贴近到工作现实,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到后来能跟随专业HR一起梳理出人才遴选标准卡,建立各关键岗位的人才画像库,一步步将招聘流程规范化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根据新问题点去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能够帮助HR扩大简历筛选范围,加快筛选邀约速度,优化招聘流程,同时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按照这一套梳理过的流程规范,即使后续加入的同事也能一操作就快速理解应用,这样持之以恒,自利利他,最终达成两全其美的效果,企业招到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我自己也变得更有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这不就是在积德增福吗?

为什么当我坚定了“我想、我要”,就能在工作上体现出显著的不同呢?因为我有了明确的发心祈愿,我想早日独当一面,成为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针对现阶段的工作,我有足够的愿力,我一定要为公司匹配到合适的人才。只有我自己想和这个世界有关系,世界才会向我敞开大门。有了明确的目标——招聘人才,并有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力——优化招聘流程及人才画像库并在实操中不断完善调整, 所以我才会勇敢地迎接“我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反复训练,我也在逐渐克服拖延症、消除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就拿筛选简历这一项来说,之前招聘流程还未规范时,我没有目标和想法,别人教什么我就照葫芦画瓢,内心并没有真正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虽然我也在协助 HR 进行简历的寻找和筛选,但是我无法准确地根据简历信息进行判断,一天下来,真正能判断是否合适的简历也看不了几份,有时平台账号的一些授权设置也会导致两个人同时都在看同一份简历,类似种种,反而都降低了双方的工作效率,由此在面试求职者的时候,也相应产生了“为难、担心、害怕”的情绪,总想着自己会露怯,害怕自己被面试者提问,也担心面试者会因为我的不专业影响对公司的好感度。
当我在听到用人部门诉说自己的苦衷,感同身受地领会到当岗位上缺乏人手而导致整个项目焦头烂额,左支右绌时,我知道,作为经营管理部的一员,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做好后勤的保障工作, 让前方冲锋的队伍不断壮大,我想让技术部门尽快补充人手,我要尽快学习上手招聘工作,所以之前的那种不清不楚糊里糊涂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继续了,在和团队伙伴不断反思和沟通过之后,最终我们统一了流程模式,根据工作实际调整策略自己的方向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我能”的目标。当各项工具表单基本确定后,我和 HR 也都分别实操检验,很明显,我寻找和筛选简历的效率大大提升,也不至于每筛一份简历就去提问咨询,每个人按照流程标准化去操作,得出一致的结论,这样人人都能操作,公司就可以批量培养出快速上手的优秀员工,那么我们错过人才的概率也就相对减少了。虽然从现实反馈来看,在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有缩水走样的情况发生,半个月过去也还没有人才入职,但是只要目标清晰可见,我的愿力够坚定,我相信,眼前所有的障碍都会一一消除。

若我一开始就觉得“我不想,我不要”,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处理,那就不会有现在一整套的招聘流程规范了,那招聘工作的好坏也跟我没有关系了,就更别谈为部门、公司创造价值了,那我怎么去布施、去内修外炼、怎么去提升我的“四业”呢?这样一来,即使财富真的降临,那我也没有深厚的福德功德去承载,最后就只会财命两空,与这个世界彻底失去联系,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缺少利他奉献之心,一味地想着索取获得,事业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帮助别人,为别人竭尽全力,在行动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不变样、不走样、不缩水,这便又要回归到态度的问题了,哪怕有“我想、我要”的态度,如果只停留在想,却不行动, 或是执行过程中态度敷衍随便,那事情也是不会获得圆满的,没有 “得”,自然也就没有“德”可言了,所以,要经常考虑为别人竭尽全力并付诸行动,这才是布施的修行。
正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行为,都会积累或消耗我们的福报,心态决定认知、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只有从一开始摆正我们的态度:“我想、我要”,并外化指导我们的实践,积德累功,慈心于物,不断积累我们的“品德、功德、 福德”,才能真正实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才可以达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的无上境界!
作者: 李亚男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吴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