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提出这个论断时,古人还从三个方面做了具体诠释,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表明了当我们每个人处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色上时,就要保证自己持有足够的“德”来承载这天地赐予的福报,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否则一定会遭到变故。
而想要修炼足够多的“德”,树立好正确的态度才是千里之行的起点,是未来所有收获的基石。因为态度决定人生,只有思想先端正了,然后在一个正向的引导(我想)下,去说话做事,并且形成自己的习惯(我要),再持续不断地积攒,必会对家庭、工作、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因此获得回报,达成心中所想(我能)。

一、塑造品德
首先是品德,品即人品,一出手就代表自己的人品,而人品,正是从每一次遇到事情时自己的选择而表现出来的。当你想要某样东西,但其中有很多困难,你是坚定不移地迎接这些挑战、还是着急忙慌地把困难往外推,想着吃现成的呢?
人生路上有无数次选择,可能每一天都会做出很多个选择,但是如果你想要某样东西,却想的都是逃避的话,那还能达成心中所想吗?正如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想要世界与我们有关系,想到达到我心中所想,那么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逃避不可取,而为难、担心、害怕更是心病,实际上选择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选择直面,为想要的东西选择多承担、多付出时,往后天在算的时候,必会给我们回报,身边的人也会认可我自己的品德。

二、积攒功德与福德
功即功夫,是内修,德是德行。功德就是修心,然后得到智慧,主要是指修炼自己的气度,即让人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而福德,偏重于利益众生,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于身边的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好事。福即福报,最终得到的是健康、富贵、长寿等回报。
当我们先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想),然后在“要不要、如何要”中反复修炼,慢慢洞察事物的本质和懂得因缘果报的道理,做到见利而不动心。因为动心了也没用,当自己德行修炼不够、德不配位的时候,就算得到了一定也有流失的那一天,甚至带来灾祸。
懂得了这些智慧和道理,那么就要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比如饱满的精气神、积极主动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雷厉风行、干净利索、真诚乐观、自信自立的状态等等,这样自然而然也会影响身边的人、感召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收获更多。
“德”通“得”,其实最终都是通过不断修炼这三种德行,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智慧、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得到福报。而功德、福德同时修的前提条件是自己内心要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自己功德先到位了,才能谈福德,即对别人布施,不然自己都糊里糊涂的,更不用谈怎么去帮助和影响别人了。

三、不迷于障,发上等愿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三德的定义和如何去修炼,但道理只是摆在眼前,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还未遭到“毒打”,那么当前修炼的动力是否真的有那么强大呢?当直面自己的内心时,是否又会疑惑“要不要”、“该不该”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途径当成了目的。途径是什么?是指道路两边的风光,比如财富、名望、健康等等,它是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而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是人生在世所需要承担起的责任,是想要身边的人都因自己而更好的那份心意。而这个目的,才是产生强大愿力的根源。
何为“愿力”?用通俗语言来讲即是“理想”,当一个人发起愿,内心中就会生起一种“牵引力”指导着他人生的方向,这种力量在佛教中称为“愿力”,一切力量在愿力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计。
而愿力也有大小之分,若一个人只为自己着想,只为了自己的名利、财富,那这个愿力就比较小,假设你是上天,你愿意为这样的人加持吗?万一后来私心妄念越来越多导致出事情,还得你来收拾,你敢为他加持吗?
所以真正力量很强的大愿,一定不是只为了自己而发的,一定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更好、更幸福而发的,而这,也正是我们生而为人应承担起来的责任。
正如“盲龟浮木”,我好不容易生而为人,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过去眼前有种种迷障,那么当我从虚妄的表象中挣脱出来后,我最大、最根本、最真诚的愿望是什么呢?
有三个方面:在家庭中,我想要承担起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责任,可以作为家庭成员的依靠,需要我时,我总是可以给到他们想要的;在工作中,可以承担起作为公司核心成员的责任,成为一个专业强、懂管理的高端人才,未来为公司的运营多出一份力量、为公司的拓展保驾护航;在社会上,可以通过自己在家庭中、在工作上施加的影响而间接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使得社会更繁荣、更有温情。
而当前的我,虽然想要实现我的愿望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但我认为,我的愿力已经足够大。有人说,愿力也叫因果。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我们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在此刻埋下相对应的种子,这也是“我想、我要”向“我能”演变的开始。

四、历事练心,警钟长鸣
当“我想”已经具备雏形,“我要”就成为了愿力的关键。我想要承担起自己生而为人的责任,让身边的人都变得更好,那么我要如何行动呢?稻盛和夫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其实在工作中不断修炼、不断成长、不断地历事练心,就能厚积薄发,实现心中所想。
而塞内加也曾说过:教诲是多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工作中想要更好更快地成长,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树立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标杆,也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就我自身而言,我想要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的方式来达成我的愿望。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统筹企业资金运营、参与企业战略制定,更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运作,懂人心、懂管理。
而对照现实,我与这个标杆差距还很遥远,存在大量的职业局限性。但有差距不可怕,只要分阶段定好目标,让目标保持一个进步发展的态势,然后找对方法,向着目标不断精进、不断出成效,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小。而公司也已经设计好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首先从生活的有心人、工作的明白人做起,梳理清楚自己的主业主责,然后我们只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愿望,参照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时时观照自己,不断地精进和反思,这样一套走下来,我们的能力一定可以快速提升。
不过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也知道了进步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还是很容易走样、变样、缩水,其实还是因为我们修炼得不够,功夫还不到家。
比如作为一个财务,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却不喜欢、不愿意去了解业务,也不想和业务部门的人去沟通,遇到问题也去逃避,只闷头做账可以吗?当然不现实,随着时代发展,要的都是复合型人才,即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业财融合的前提也是要打破传统的财务工作定义,介入到业务前端,熟练掌握业务部门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引导各业务部门对于数据进行分析,追踪异常原因,找到解决和完善的办法,并通过数据串联各部门,整合资源。
虽然听起来比较有难度,但是如果遇到挑战就逃避,每次只拣轻巧的干,那始终只能做一颗螺丝钉而已,未来无数的人、人工智能都可以将其替代,到了那个时候再去后悔,已经晚矣,还怎么可能达成心中所想?未来还如何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因此在历事练心的过程中,每次遇到困难想要逃避、敷衍时,我们应该在心中敲起警钟: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计划通过什么来实现愿望?那么我此时此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每次都用这三个问题问自己,自然而然就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也有了一个端正的态度,就能在践行过程中真正做到不走样、不变样、不缩水,未来才能真正地达成心中所愿。

五、结语:持之以恒、厚德载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实就相当于“复利”效应,每一次正向的念头、正确的选择、积极的态度、踏实的行动,积累起来,在未来都会变得巨大。
而所谓的厚德,更不是短期速成的,而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去积累,最后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不断的自我修养中才能最终反馈社会,继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累积成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很多回报,并且承载得住。
厚德载物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关键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向。端正态度、不打折扣地行动、日复一日地进行修炼、积累,未来才能实现心中所愿,才能担负起生而为人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此生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
作者: 王玲钰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吴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