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好处,试过才知道

作者:江明亮    发表日期:2025-10-31
引言:谁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从《长津湖》弥漫的硝烟,到《水门桥》极寒中的烈焰,再到《志愿军》三部曲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一次次在大银幕前,看见无数人民英雄为了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用生命书写信仰,用鲜血铸就尊严。

这让我不禁想起初中语文课本里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份直击心灵的震撼,至今仍在血脉中奔流:在那段一穷二白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究竟凭借什么,彻底战胜了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

就连一度“不可一世”的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在回忆录中写下了这样的感叹:“在我整个军事生涯中,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对手。他们的装备的确落后,但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衡量的。”

现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最可爱的人”从未缺席。他们或许不曾经历战火,却依然怀揣一颗滚烫的心,在平凡的日常中,以实际行动勾勒出新时代“可爱”的模样——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在这个多少人都想“图点什么”的时代,偏偏有人选择“做点什么”:疫情肆虐时,他们穿上防护服,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守护生命的那道光;洪灾地震中,他们奔赴一线,在泥泞与瓦砾中托起希望。

也有人选择“慷慨解囊”:捐出积蓄、募集物资,把温暖送往偏远山区、受灾城乡,让困境中的人看见曙光。

还有人选择“分文不取”:如刚退休的王树国校长,毅然投身从“零”开始的福耀科技大学,无偿贡献智慧与经验,只为助力更多年轻生命绽放自己。

更有人选择“尽己微光”:如名仁慈善发起人林总,不仅出钱出力还出智慧,以“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公益项目为落脚点,面向革命老区乡村中小学,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传递“正能量”的温暖,以微光照亮微光。

当然,还有更多“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正弯腰捡起路边的垃圾,他们正在公交站台给予微笑指引,他们正做着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小事……

 我们不禁想问:

有谁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吗?

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动自发、无需提醒?

难道,“志愿者”背后,真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或许只有自己亲身试过才知道。

一、重拾自我:从迷茫到清醒

在跟随名仁慈善参与志愿者服务之前,我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工作按部就班,生活也算安稳,但内心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股无形的压力之中,被生活和工作裹挟着向前走,想要挣扎却越陷越深——工作提不起劲,回家也打不起精神,连对老婆孩子的陪伴都带着几分敷衍。在这种状态中,我连为自己做点事都不情不愿、有心无力,别人的喜怒哀乐又与我何干?那时候的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林总还要拉着我一起去做慈善?作为名仁慈善首任理事长,主要负责“把事理顺、把事做好”,其间的心路历程,每每回想起都觉得惭愧啊。

1、鼓起勇气,真诚待己

真正的转变,或许始于一次次的山区之行,那里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宁静。起初,我带着一种“施予者”的优越心态,以为自己是来“改变”他们的。

然而,当我真正与当地校长们恳切交谈,看到他们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依然坚守教育岗位,看到孩子们眼中依然保持天真烂漫与学习热情。这种直面真实困境时的真诚,让我忽然意识到——真正被触动、被唤醒的,其实是我自己。不是我在“帮助”他们,而是他们用那份朴实无华的坚韧,给了我直面自己的勇气。

这份勇气,让我学会放下身段,不再把自己放在一个高点上去“拯救”谁,而是坦诚地与校长、老师、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困难与梦想,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而深刻的连接开始建立。原来,“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是这样的感觉。它让人由心而发一种踏实的力量,心不再是空落落的了。

2、悦纳不足,主动成长

如此贴近现实,我才看到了自己认知上的巨大局限。过去,我可能习惯于掩饰或回避自己的不足,希望在他人面前努力表现出一个“很厉害”的样子。但在慈善这条路上无法伪装,唯有保持真诚而真实,才能以真对真,善待自己、善待自己人、善待别人。

在于都县的一次“奖学奖教”活动中,我本想用一些“高大上”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们,却发现他们最动人的品质,就藏在日常的坚韧与淳朴中。有的孩子家境贫寒,却每天刻苦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的老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书充实班级图书角。他们的故事,平凡却充满力量。

反观自己,我常常会为自己的某些不足而焦虑,害怕被人看穿。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悦纳——接纳环境的不完美,接纳自身的起点,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凭借着内在的力量,一点点向上生长。

从这些孩子和乡村教师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乐观。我开始学会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正视自己在认知和能力上的局限;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教育类书籍,请教专业人士,希望把基金会的项目设计得更贴合实际、更能激发人的内生动力。这个过程,就是慈善回馈给我的、最宝贵的成长礼物:它让我从“害怕不足”转向“主动成长”,生命因此变得鲜活而充满张力。

3、看见需要,伸出援手

迷茫,很多时候源于自己与外界的深度联结被切断了。当我们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纠结于自己的那点利益得失时,却忽略了更广阔的真实世界和他人真切的需要。

走进校园里,我看到许多孩子们的眼中,一直闪烁着对学习的渴望;我听到一些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可能在升学路上遭受阻碍;我感受到乡村教师们除了物质支持,更需要职业的荣誉感和价值的被认可。这些“看见”,不再是新闻里遥远的故事,而是眼前具体的人、具体的事。

非常幸运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他“看见”革命老区乡村中小学校长、老师和同学的不容易之后,“出手”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行动。不是出于“我应该做点什么”的道德负担,而是“我想要做点什么”的情感驱动。当名仁慈善将焕发生机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一呈现,当我们为优秀师生举办简单而朴实的“奖学奖教”颁奖典礼,将一份份鼓励送到他们手中时,看到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和希望,具有无比温暖的治愈力。

正是榜样一次次的“看见”与“出手”,将我从事不关己的疏离感中拉回,也将我锚定在脚下真实的土地上,让我有所感悟:慈善的精髓,在于“看见”真实而具体的人,回应他们内心最深切的渴望——被看见、被尊重、有成就、有认可、有收获。这不只是物质的援助,更是精神的赋能。当我们能“看见”一位老师的默默坚守,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时,我们激活的,是他内心更深沉的教育热情。这种热情,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他的班级,惠及无数孩子。

就这样,在边学边做“志愿者”的道路上重拾自我,带着自身的迷茫出发,通过鼓起勇气真诚待己,发现了内心的真实渴求;通过悦纳不足主动成长,打破了自我的认知局限;通过这些不图名不图利、心甘情愿做慈善的榜样力量,我找回了自己与这个世界连接最真实、最有力的方式。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曾经在物欲喧嚣中迷失的自我,在一次次刀刃向内直面自己后,逐渐萌生出“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理想信念,让自己重新打起精神,变得更加清醒和坚定。原来最先被改变的,不是世界,也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二、内生力量:从无心到有力

如果说“重拾自我”是找到了内心的罗盘,那么“内生力量”就是驱动生命之舟破浪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舱。在做慈善之前,我的许多行动,其动力往往来自外部:社会的评价、外在的利益、可见的回报。这些动力如同外部充电,一旦离开电源,能量便会迅速衰减,内心时常感到无力与空虚。而在于都、兴国这些曾被革命先烈信仰之光照亮的红土地上,我亲身验证了,真正的、持久的力量,只能从内心生长出来。

1、心里踏实,不再空虚

曾经,那种“空心”的感觉如影随形。特别是在向外求不得不推杯换盏的应酬中,短暂的喧嚣过后,留下的往往是更深的疲惫与茫然。我曾试图用物质、用娱乐、用社交来填充时间,却发现内心的那个洞,似乎怎么也填不满。

这种空虚感,在第一次参与“奖学奖教金”发放仪式后,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取代了。那天,我看到一位获奖的乡村教师,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荣誉证书,眼泛泪光。他教了三十多年书,这是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坚守而获得如此隆重的表彰,无比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份奖励,更是告诉我们,我们的付出,有人看得见,值得!”

我忽然明白了,以前自己的空虚,源于太多的“得到”都与真的生命价值无关。过去自己一再追逐的数字、头衔、赞誉,如同流沙,无法构筑坚实的心灵地基。而此刻的踏实,则源于我参与创造了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价值瞬间”:一个孩子可以获得鼓励认可,一位老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些事,不宏大,却无比真切。它们像一块块坚实的砖石,垒砌在心里,让人感到无比踏实。

2、目光坚定,不再犹豫

当一个人眼中只看到利益的时候,常常会在选择中权衡各种利弊,过程充满了算计与犹豫。这种状态也会蔓延到生活中,导致我们不自觉地在很多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不确定什么才是“最优解”。

 然而,在“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公益项目的推进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状态。在兴国县,我们为一所小学设计“校园文化长廊”。当时有几个方案,有的更炫酷,有的成本更低。我们最终没有选择最便宜或最花哨的,而是选择了那个由师生们共同参与设计、最能体现他们学校历史和精气神的方案。这个过程很繁琐,需要反复沟通,但它让整个校园文化“活”了起来,让学生们对自己参与创造的角落充满了感情。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当你了无私心地去做一件事情,目标越纯粹目光就越坚定。做慈善便是思考如何真正地帮助到他人,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感恩国家、敬畏捐赠、花得其所、持续精进”,一旦锚定了这个目标靶图,很多干扰项就自然消失了。不会再为了省一点钱而牺牲效果,也不会为了追求表面的“成绩”而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

这种“目标纯粹”的思维模式,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我处理其他事务的方式。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家人朋友,我开始更清晰地追问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目标清晰,内心的杂音就少了,行动就变得果决。我不再为无关紧要的选择而耗费心神,目光也因此变得坚定、有神,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以及为什么要走向那里。

3、脚步扎实,不再漂浮

过去,自己常常感到一种“悬浮感”,仿佛踩在云端,看似在高处,脚下却空落落的。无聊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自己却很少真正“扎根”于一片土地,与一群人有深度的生命连接。

在革命老区的乡村中小学,这种“悬浮感”被逐渐打破了。做慈善的路,必须一步一步地走,通过一次次地深入走访学校,与校长、老师们坐在办公室里开座谈会,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打球。我们不再是遥远的、符号化的“捐赠方”,而是可以一起携手共同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的“自己人”。

这种必须躬身入局的实践,让我的脚步变得更加扎实。我踏在革命老区红土地上,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接地气”。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而是一个建设者和参与者。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是巨大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我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的一方天地,它延伸到了赣南的青山绿水之间,与那些奋斗着的师生们紧密相连。这种连接,像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大地,从中汲取着无穷的养分与力量。从此,我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沉稳、有力,因为我深知,我踏出的每一步,都连接着远方的一份期待与梦想。这种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力量,坚定不移、源源不断,足以支撑我面对人生中的任何风雨。

三、活出智慧:从忐忑到坦荡

在找回清醒的自我和内在的力量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人生状态,开始发生一种更为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我称之为“从忐忑到坦荡”。过去,自己即便取得一些成绩,内心也常常伴随着一丝不安,担心失去,害怕不被认可,行事难免左顾右盼。而在做慈善这条路上,我仿佛闯入了一个修炼心性的道场,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执念,被逐渐看破、放下,内心变得愈发通透与安然。

1、懂得放下,心境更明

一开始做校园文化方案试点时,我带着“交易”思维习惯,凡事追求效率和可见的回报。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自认为“完美”无缺,兴致勃勃地拿到一所学校去试点推行。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校长和老师们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当时,我就很纳闷,觉得这么好的方案怎么就不认可了呢?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确实还不够深入校园实际,还不够贴近现实。

做慈善教会我的第一重智慧,就是“放下”。放下施予者的傲慢,放下那颗一定要有所回报的得失心。当我们能放下自我,才能真正看见他人;当我们放下执念,才能拥抱更多的可能性。这就像给心灵做了一次“断舍离”,清空了那些名为“我执”的杂物,心境顿时变得澄明、开阔。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自己也更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更能接纳事情的“不完美”,与人相处少了许多棱角,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这份“放下”带来的清明,是花钱买不来的自在。

2、学会给予,道路更广

做生意,或许都习惯了“等价交换”的思维,而做慈善却不一样。在兴国县一所学校,“模范”教育红色校园文化“上墙”工作已见成效,正引领每一个来到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在校园里开心快乐地“成人、成才、成功”,绽放出生而为人美好的样子。望着焕然一新的校园,一位同学的话让我记忆犹新:“通过校园文化重塑,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了,学校的整体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我最喜欢架空层的书架啦,它实现了我们的阅读自由。”

这番话让我沉思良久。我过去对“给予”的理解太狭隘了,认为给出去的就是“失去”。但在慈善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给予”的魅力——不是单纯的给物质,而是内生动力的激发。它像投石入湖,泛起的涟漪会不断扩散,正如孩子们在图书角打开书,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然后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种认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生命格局。我不再仅仅盯着自己手里拥有什么,而是开始思考,我能用我所拥有的,去创造些什么,去连接些什么。这种思维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更愿意去分享资源、提供帮助、成人之美。我惊讶地发现,当自己真心愿意“给予”时,非但没有变得贫乏,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同道中人,汇聚了更多的爱心力量与专业资源,脚下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3、不计得失,天地更宽

“计较得失”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总会下意识地计算:投入产出比如何?我能得到什么名利?这种计算,让人精于趋利避害,但也常常让人画地为牢、利令智昏,错失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体验。

做慈善,有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既要长途跋涉,又要反复沟通,还要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琐碎问题,而且最终的“成果”可能无法量化,更谈不上带来世俗的名利与回报。起初,我心中也偶有这样的“嘀咕”。但当我在基金会发起人林总身上,看到他了无私心,完全沉浸其中,我也深受感染,不再去计算得失,于是“奇迹”发生了。

我记得,在于都一所小学,我们帮助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荣誉榜”,不仅奖励成绩好的,更奖励进步最大的、最爱劳动的、最乐于助人的。这个举措,在当时看来只是“向好向前”评优评选项目中的一个微小环节。但一年后回访时,校长兴奋地告诉我们,整个学校的风气都为之一新,孩子们都在争着做“最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考最高的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是任何物质快感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让我体验到了什么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坦荡。我的心不再被得失的秤砣所牵绊,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当我试着放下算计,天地为之宽阔,是因为自己的心境不再狭隘。只要心底无私,就可以用更纯粹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一切际遇。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都成了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不再具有被裹挟的力量。这份由内而外的坦荡,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世界的复杂与多变,慢慢活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洒脱与智慧。

四、拥抱幸福:从孤独到温暖

当我们谈论幸福时,往往指向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与心灵归属。在踏入革命老区乡村中小学之前,尽管身处繁华都市,衣着光鲜靓丽,自己仍时常感到一种现代人特有的“孤独”:仿佛一座孤岛,与外界保持着安全而疏离的距离。是慈善这项事业,像一座座桥梁,将我与更广阔的世界、更真实的情感紧密相连,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从孤独走向温暖的幸福路径。

1、付出真心,收获真情

在“害怕吃亏”的心态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言语经过斟酌,行动权衡利弊,人与人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薄膜。起初,我也不自觉地将这种习惯带到了慈善工作中,与校长、老师们沟通时,保持着一种程式化的礼貌与距离。

转变发生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在于都一所中学,校园文化“一校一品”早已完成了,因其学校的外墙脱落影响了整体观感,再次过来落实一些补充性工作。我和一位老教师站在烈日当空的操场边,看着正在施工的效果许久,两人都汗流浃背。交流间隙,他忽然站起身,小跑回办公室,拿来一把看起来有些年头的蒲扇,默默地在我身边扇了起来。一阵阵带着汗味却无比清凉的风吹过来,他没有多说一句话,但我却愣住了。那一刻,所有程式化的交流都被击碎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不掺杂任何利益计算的、纯粹的真挚关怀。

这件事让我明白,当你率先付出不加修饰的真心,才能收获毫无功利的真情。我不再是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理事长”,我成了他们会惦记着“天热了,别中暑”的“自己人”,在名仁慈善与帮扶学校的双向奔赴中,真切感受到了“彼此成就,相互眷顾”的美好。后来,我们会收到孩子们亲手写的感谢信,会收到老师们自家种的红薯干、脐橙。这些礼物不值钱,却重若千钧,它们所代表的,是心的牵挂,是情的流动。这种被真心包围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柔软的温暖。这种温暖,比任何外在利益带来的快感都更持久、更慰藉心灵。原来做慈善最为宝贵的就是“在事上磨,在心上炼”的个人心智成熟度进阶。三年的修炼,或许就盖过了往日的幼稚。

2、打破隔阂,心有归属

现代社会的阶层、身份、背景,仿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无形的高墙。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圈层里,很难真正理解墙外的人生。在做慈善之前,我对“乡村教育”的理解更多是来自报道和数据,充满了隔阂与想象。

是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并肩前行,这些隔阂才被悄然打破。我仍记得在兴国,颁奖仪式之前,孩子们见到我们,还只是腼腆地打招呼;而仪式之后,那些获奖的学生一个个转向我们坐的方向,深深地、真诚地鞠躬……那一刻,语言失去重量,只有感动在无声中回荡。还有在于都,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得知我们在做慈善,执意要尽东道主之谊,邀请我们去观看“长征第一渡”实景剧的演出。他们以最质朴的热情,把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家人,那份毫无保留的接纳,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此情此景,我心中所有关于“捐助者”与“受助者”的界限模糊了。我们不再是隔着高墙的两个世界,而是在真诚的互动中,成为彼此生命故事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再是那个飘在空中的所谓“城市精英”,我们的情感深深地扎根进了这片土地。当自己心有归属,这里的喜悦与忧愁也牵动着我的心,就像航船有了更坚实的锚点,不再漂泊无依。

3、传递善良,爱会回流

我们常常以为,爱和善良是有限的,给出去一点,自己就少一点。但在于都和兴国的经历,让我亲眼见证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奇妙循环。

名仁慈善基金会力所能及的,只不过是播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这份初心,就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我们看到,得到嘉奖的老师,把这份荣誉化为更投入教学的动力,将爱传递给更多学生;受到鼓励的孩子,眼神变得明亮,学习更加刻苦,并开始学着帮助同学。善良在他们身上被放大、被传播。

而最让我震撼的“回流”,发生在一次“我的教育初心”故事整理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帮助过的一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师范大学,并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的乡村小学任教。她动情地说:“当年,是老师的鼓励,让我相信读书有用,让我想成为像你们一样能点亮别人的人。现在,我回来了,我要把这份光传下去。”

看到如此动情的话语,我瞬间热泪盈眶。或许,我们不经意间播下的一颗小小的善良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一棵大树,并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我深刻地认识到,爱和善良是这世上越分越多的东西。你善意地推动一下这个世界,世界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更温暖的方式回你。这种“爱之回流”,所带来的巨大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是任何孤芳自赏的生活都无法企及的。它让我确信,自己正活在一个充满善意的、温暖的世界里,而我自己,也成了这温暖的一部分。

五、行动起来:从想到到做到

行文至此,我相信许多朋友内心可能已经泛起涟漪,甚至燃起了尝试的念头。但“想”和“做”之间,似乎总横亘着一条鸿沟——或觉得做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或担心自己时间和精力不够,或不知从何入手。这些疑虑,我都曾有过。回顾在于都、兴国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志愿行动并非遥不可及的壮举,它始于一个念头的转变,成于一次微小的躬身入局。

1、小小一步,也是开始

人们常常被“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事”的思维困住,总想等一个“完美”的时机、等拥有“足够”的资源。结果往往是,永远停留在“想”的阶段。我的经验是,想做慈善,就从善待自己开始,进而善待自己人,再扩大到善待更多人。慈善,不在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真实的行动。

我们基金会刚开始试点的项目,小得如今看来甚至有些“羞涩”——只是为一所村小的校园环境进行修整。没有盛大的启动仪式,也没有复杂的方案设计,只是了解到需求,然后去做了。当我们将斑驳的墙壁粉刷干净,看到孩子们坐在焕然一新的课室,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时,那种由一个小小行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给了我巨大的鼓励。

就是这“小小一步”,打破了所有的犹豫和幻想。它让我明白,行动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不需要等到腰缠万贯,你可以在社区做一次环保宣传;不需要拥有大把时间,你可以在周末陪福利院的孩子们读一小时书;甚至不需要离开你的办公桌,你可以为一篇求助信息进行一次认证后的转发。关键是,让善意穿透思想的屏障,落地为一个哪怕微小的行动。这个行动,会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一连串你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最重要的是,它让你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真正踏上了这条名为“成长”的路径。

2、用我所长,尽我所能

许多人认为做慈善就是捐钱捐物,若囊中羞涩便无能为力。这是一种误解。慈善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不管有钱没钱,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心都可以做。“给予”的最高形式,不是给予自己拥有的多余之物,而是分享自己生命中的核心财富——你的时间、你的智慧、你的能力

在我深入革命老区乡村教育后,发现这里最欠缺的或许并不是物质,而是树立自我脱困的远大志向与理想信念。因此,我们不仅仅是“捐钱”,而是运用“赋能”思维,去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和“奖学奖教助学”活动。通过帮助学校梳理其“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将其融入环境设计,使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源泉;我们将评优评先与教师专业成长挂钩,实施个人“未来成长与发展计划”,建立起一套公平、透明且能持续激发内驱力的“扶智助困”长效机制。

在这个“以微光点亮微光”的践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都可以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你是医生,可以义诊;你是教师,可以支教;你是设计师,可以为公益项目免费设计海报;你是程序员,可以帮公益机构优化网站。哪怕你只是善于倾听,也可以成为困境人群温暖的港湾。用你的所长去服务社会,这个过程,不仅能让你的专业技能在另一个维度创造价值,更能带给你“被需要”的深度满足感。你的慈善行动,因此变得高效、独特且充满个人魅力。

3、找对路子,坚持下去

行动伊始,凭借的往往是一腔热血。但要让这份温暖持续发光,并真正产生改变,就需要“找对路子”的智慧与“坚持下去”的韧性。慈善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一场需要深度投入的“共建”。

我们的“路子”,是在一次次失败和调整中找到的。最初,我们也曾简单地以为“给钱给物”就是帮助。但很快发现,这有时甚至会产生依赖心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与校长、老师们深度交流后,我们确定了“激活人的内生动力”这个核心。我们的所有项目,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奖学奖教助学”,都强调师生们的全程参与。我们提供的是“催化剂”和“脚手架”,真正的建设者和主角,是他们自己。

找到了对的路子,更需要“坚持”。乡村教育面貌的改变,非一日之功。我们会遇到资金短缺、人员变动、理解偏差等各种困难。是什么支撑我们走下去?是回访时,看到被奖励的老师带领班级取得巨大进步时脸上的自豪;是听到那个曾羞怯的孩子,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变得开朗自信;是看到一套我们参与构建的激励机制,在一所学校里良性运转。这些微小的、具体的“正向反馈”,是坚持路上最甜的滋养。

它告诉我们,坚持做慈善不是苦行,而是在与美好未来的双向奔赴中,自然产生的状态。当你找到一条能真正产生价值的路,并亲眼看到自己行动的成果像种子一样破土、发芽时,你便会心甘情愿地为之浇水、施肥,陪伴它长成参天大树。这份坚持,最终收获的不仅是受助者的改变,更是一个更有耐心、更有担当、更有远见的自己。

结语:与其暗淡无光,不如发光发热

回望历史,“最可爱的人”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捍卫了家国尊严。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一心只为祖国未来更好。放眼今朝,这份“可爱”的精神内核,正由无数志愿者在和平年代接续与传承。多少人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奉献,任劳任怨的付出,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啊!

人生自古谁无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用行动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付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中的满足,而在于奉献中的成长。志愿者的“好处”,并非外在的名利,而是内的丰盈——它赐予我们返璞归真的勇气、热爱生命的力量、看透本质的智慧、连接美好的幸福,以及一个因奉献而无比饱满、熠熠生辉的灵魂。

做一名志愿者,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踏上的成长之路。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一次弯腰、一份耐心、一抹微笑、一颗真心。

朋友,如果你也曾被给予的力量触动,如果你也渴望生命更有意义,请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与其在角落里暗淡无光,不如站起身来,自己发光发热。当自己开始为世界散发光热时,你会发现,最先被照亮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大善为政,小善为慈;与国家同行,就是与善同行,善莫大焉。国家蓬勃发展,慈善弥补缝隙;希望祖国未来更好,尽自己的一点微光。让我们一起,躬身践行这份“无需提醒的自觉,心甘情愿地行动”,成为这个新时代,平凡而又闪光的“最可爱的人”。

作者:江明亮,男,中共党员,广州市名仁慈善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三拎清”课题研究项目组核心成员,致力于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广州市名仁慈善基金会以党建引领,积极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神内核,面向全国革命老区发起“感恩回馈母校,重走‘长征路’再出发”公益活动,以“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公益项目为落脚点,播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基于江西省中小学思政课“赵万胜名师工作室”兴国三中实践,携手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融合于都、兴国两地10多所试点中小学校实践经验,坚定不移为革命老区乡村中小学校长赋能,共同探寻激活人的内生动力、共建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的实践方法与路径,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