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是张白纸,该涂抹上什么底色?

作者:林礼君    发表日期:2025-10-27
引言:白纸意味着无限可能,取决于什么?

自从名仁慈善发起“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公益项目以来,我便有了更多机会走近和观察孩子,也从身边亲友、同事那儿,看到不少孩子的成长片段。他们愿意跟我分享心里话,那些充满童真的表达,常常让我心头一暖。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规律:每个孩子生来都像一张白纸,干净、纯粹,充满无限可能后来纸上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其实跟最初涂上的“底色”息息相关。有的孩子自信大方,敢于表达自己;有的却畏畏缩缩,羞于与人交流;有的愿意主动帮忙,懂得关心别人;有的却不太擅长交朋友,遇事容易紧张……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与他们父母的交流中,了解到孩子的种种表现,原来都与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密不可分。

那些自信大方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往往,他们常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好好吃饭,到认真刷牙、收拾玩具,再到主动帮个小忙、主动完成自己的作业……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恰恰是塑造孩子内心底色的真实课堂。从吃喝拉撒、自我卫生、衣着形象,到玩乐游戏、助人为乐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哪怕做得不够好,他们也能在一次次的“我自己来”中,积累出“我能行”的底气。

而那些表现“逊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忙着让孩子提前认字、背诗、学才艺,很少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本该自己完成的事,甚至忍不住去代劳……若是长此以往,生活的小事小时候不教、不放手,就会让孩子早早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这就是父母的“溺爱”所带来的副作用,实际上已为孩子的未来成长埋下了可怕隐患,成为讨厌学习或者只会学习,却不会生活的“巨婴”。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年龄段恰恰是孩子生命底色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实际上,四时有序,孩子的成长也一样,是有严格“时间差”和“窗口期”的。“时间差”就是同龄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本领,而自己还不会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对比之下,渐渐形成自卑的性格;“窗口期”是有些能力只有在特定年龄才能养成,比如习惯的养成、语言敏感期、社交启蒙期,错过了就不再那么容易建立。

多少父母因为不知道这背后的底层逻辑,而错过了引导孩子的重要“时间差”和“窗口期”,后面再想拼命补课也事倍功半。有些甚至在孩子已经长大了、问题已经严重了,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没有教导好孩子,而此时已经后悔莫及!

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展开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通过身边亲朋、同事的实践反馈后欣喜地发现:

“生活即教育”,即从贯穿于人一生都要面对的事情入手,让孩子从学会“搞定自己的事”开始,诸如吃喝拉撒、自我卫生、衣着形象、玩乐游戏、助人为乐等方面。如此一二三四五,一步一个脚印,或许就练就未来“上山打老虎”的真本事。在搞定事情的过程中,孩子逐渐积累小成就与小幸福,这份成就感与满足感,慢慢凝结为自信;而父母及时的认可与赞叹,则转化为他们心中自爱的特质。日复一日,这些日渐增多的小成就与小幸福,将沉淀为一个人“自爱自信”的潜意识与直觉,成为生命中不可动摇的底气。这种与成长同步的气质,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宝贵财富。唯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孩子一步步地学,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过程中,通过“在事上磨,在心上炼”的引领,搞定一件又一件“自己的事、家里的事”所淬炼出的“自爱与自信”,孩子就能行塑自己的美好世界——或许就是拉开一个人未来成长与发展差距的“起跑线”或许就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我们自己受益了,也想让更多人受益,现在将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分享给天下父母,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微光,能够帮助更多祖国新生代向好向前。

一、生存之本:逐步建立“我能行”的底气

其实养孩子就像学走路,没人能一直扶着,早一点让他自己站稳,他往后的脚步才更踏实。独立生活教育就是帮孩子站稳的第一步,不是说要教多复杂的技能,而是让他明白“我能为自己负责”,这份认知,就是“我能行”的底气源头。

“我能行”的底气,本质上是孩子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它不是天赋,而是在一次次“自己做”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从穿衣吃饭到整理物品,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恰恰是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生活即教育”,正是这个道理——教育的起点,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本身。

1.卓越教育,来自生活小事

提及孩子“教育”,或许总觉得是坐在书桌前学知识、报班学才艺。然而,不妨仔细想想,那些能扛事、有主见的孩子,往往不是赢在多少才艺,而是赢在会把小日子过明白。

有个小男孩,三岁多就自己学着叠袜子,一开始叠得歪歪扭扭,袜子口和袜尖都对不上,他妈妈没嫌麻烦,就蹲在旁边陪着,告诉他“先把袜子铺平,像把小被子叠整齐一样”。慢慢地,他不仅会叠袜子,还会把自己的玩具箱分类收拾好,每次玩完都主动归位。后来上幼儿园,老师总夸他“做事有条理,还愿意帮小朋友整理积木”。你看,叠袜子这件小事,练的不只是动手能力,还有耐心和责任感。

反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早上帮孩子穿衣服,晚上帮孩子收拾书包,甚至连削铅笔都代劳。可孩子上了小学,老师布置“自己整理书包”的作业,他翻来覆去不知道怎么把课本、作业本塞进去,急得直哭。不是孩子笨,是他从来没机会学。

“教育”二字,重若千钧,教以明道,育以润心。真正的卓越教育,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唤醒,从来不在高大上的课堂里,就在系鞋带、摆碗筷、擦桌子这些日常小事里,每一次自己动手,都是在给孩子的能力“添砖加瓦”。

2.父母放手,搞定吃喝拉撒

从认识到行动,是能力内化的关键一步。“吃喝拉撒”是每个人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可偏偏很多家长在这事上“舍不得”放手。有个朋友吐槽,她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了,还得追着喂饭,“不喂就不吃,一顿饭能磨蹭一个小时”。其实问题出在孩子刚学吃饭的时候,朋友怕孩子弄脏衣服、洒了饭菜,要么喂,要么把饭菜剪得碎碎的、拌得匀匀的,孩子根本没机会自己拿勺子、自己决定吃多少。

后来她狠下心,把饭菜摆在桌上,告诉女儿“自己吃,吃饱了就收碗”,一开始孩子果然吃得乱七八糟,桌上地上都是饭粒,甚至因为没喂就少吃半碗。朋友心疼但没妥协,慢慢地,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会主动说“妈妈,今天我想吃青菜”。

不止吃饭,穿衣、刷牙、整理个人物品也是如此。孩子一两岁时,总想自己穿鞋子,哪怕把左脚的鞋穿到右脚上,家长别忙着纠正,先让他试试,等他发现“走路不舒服”,自然会想办法调整;孩子学刷牙,一开始可能刷不干净,甚至把牙膏沫蹭得满脸都是,别急着抢过牙刷代劳,告诉他“要把牙齿的每个面都刷到,像给小牙齿洗澡一样”,多试几次,他就能做得越来越好。

父母放手不是不管,而是把“尝试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在搞定“吃喝拉撒”这些小事里,慢慢摸清“我该怎么照顾自己”,这份自主感,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3.点滴成就,累积生存底气

有了认知,付诸行动,最终要在成就感的滋养中升华为真正的底气。幼儿园有个小女孩特别亮眼,别的小朋友不敢上台说话,她却主动举手分享“我昨天自己洗了袜子”。她说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那种自豪感特别打动人。后来问老师,老师说这孩子从入园起,就跟着做各种小事:自己背书包进教室,帮老师分发纸巾,午睡后自己叠小被子。每完成一件,老师都会说“你做得真好,真是个能干的小宝贝”,慢慢地,她就越来越有信心,遇到新的事情也敢主动尝试。

其实孩子的底气,就是从这些“我做到了”的小事里攒起来的。第一次自己系好鞋带,第一次自己把水杯装满水,第一次自己整理好玩具箱,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像一颗小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让他觉得“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更多事”。

反之,如果孩子一直没机会做这些小事,遇到问题只会等着别人帮忙,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就像有的孩子上了初中,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住校时只能把脏衣服攒着带回家,同学都笑话他,他也越来越自卑。

所以说,生存之本的底气不是凭空来的,是孩子在一次次搞定小事的过程中,慢慢累积起来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成就”,最终会变成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底气,并将伴随孩子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成为他最坚实的依靠。

二、敬畏生命:逐步建立“我能爱”的契约

“我能爱”的契约,是从爱自己开始的。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很难真正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生命就像春天里刚冒芽的小苗,看着娇嫩,却需要细心守护才能慢慢长大。给孩子做生命健康教育,不是讲深奥的大道理,而是让他慢慢懂得:生命很珍贵,也很脆弱,只有先学会敬畏它、保护它,才能谈“爱”——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这份对生命的珍视,就是“我能爱”的第一份契约。

1.自然面前,生命十分渺小

爱的能力,始于对生命的敬畏。某小区里几个孩子跑到河边想捞小鱼,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赶紧跑过去拦住。她没大声呵斥,而是蹲下来指着河面说:“你们看这河水看着平静,底下有暗流,要是脚滑掉下去,大人都难爬上来,更别说你们这么小的孩子了。”后来她还带孩子们看了儿童溺水的安全动画,孩子们看完都小声说“原来水这么危险”。

其实自然面前,生命的脆弱藏在很多地方:夏天雷雨天,不能在树下躲雨,因为雷电可能会“找”到高的东西;秋天流感季,不小心就会被病毒缠上,发烧咳嗽好几天没精神;就连平时吃的东西,要是放坏了还吃,肚子里就会进细菌,疼得直打滚。就像有孩子吃了隔夜的西瓜,半夜又吐又拉,去医院时医生说“这是细菌在伤害你的肠胃呢”。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孩子才会明白: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随便碰,不是所有危险都离自己很远,生命在自然的力量、看不见的病菌面前,真的很渺小,得学会躲开这些“伤害”。

2.微处着手,搞定自我卫生

从敬畏到守护,需要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守护生命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从每天的自我卫生小事做起,就是最好的保护。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时,一开始洗手总是马马虎虎,冲两下就想走。他妈妈没少着急,后来想了个办法,教他唱“七步洗手法”的儿歌:“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指缝交叉搓一搓,指尖转圈搓一搓……”边唱边洗,孩子觉得有趣,慢慢就养成了认真洗手的习惯。

还有剪指甲这件事,小外孙以前总怕疼,躲着不让剪,他妈妈就给他看指甲缝里的脏东西:“你看这里藏着好多小细菌,不剪掉它们,吃东西时就会跑进肚子里,让你生病哦。”后来他不仅自己主动要剪指甲,还会提醒妹妹“该剪指甲啦,不然细菌要捣乱”。

除了洗手、剪指甲,每天换干净的袜子、吃饭前擦桌子、咳嗽时用手捂住嘴,这些都是自我卫生的小事。别觉得这些事不起眼,它们就像给生命穿了一层“保护衣”,能挡住不少看不见的“敌人”,让孩子少生病,才能更有精力去玩、去学、去感受生活的好。

3.善待自己,守护生命契约

当敬畏与守护成为习惯,便会升华为善待自己的生命态度。有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推搡,摔了一跤却不敢说,回家后闷闷不乐。父母发现后,没有先怪孩子“没用”,而是抱着他说:“你的身体和安全最重要,要是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妈妈,这不是胆小,是在保护自己。”后来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就敢主动跟老师说,这就是学会了爱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爱自己就要善待自己,守护好和自己生命的唯一契约:开心快乐,人身安全,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成长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成长就是突破认知局限和能力局限;发展就是做成事、做好事、拿到好结果。

先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情绪照顾好、安全保护好,慢慢突破自己的局限,做成一件又一件小事。当孩子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时,他才会有能力去关心别人:比如看到奶奶咳嗽,会主动递水杯;看到同学忘带文具,会分享自己的;看到路边的小草,会小心不踩它。就像先把自己的小花园打理好,才能有余力去帮别人浇灌花草,这份“能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能力,就是生命教育最好的结果。

三、创造美好:逐步建立“我能美”的本事

“我能美”的本质,是一种主动创造和经营生活的能力。它不只是审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愿意、也有能力让我和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美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光靠看就能学会的,而是要让孩子亲手去做、去感受。给孩子做美的教育,就是教他明白:美好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点点创造出来的——从收拾好自己的小角落,到穿得整洁大方,再到心里装着善意,这样的“美”才扎实、长久,也能让孩子慢慢拥有“我能创造美”的本事。

1.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

美的能力,始于对生活的主动塑造。小女孩朵朵,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先整理自己的书桌:把课本按大小摆好,作业本放进对应的文件袋,铅笔削得尖尖的放进笔筒,就连桌角的小盆栽,也会记得浇点水。一开始妈妈会帮忙,后来朵朵说“妈妈,我自己来,这样我的桌子才是我喜欢的样子”。

其实美好生活的“美”,就藏在这些小事里:玩具玩完自己归位,房间乱了自己收拾,甚至周末和家人一起包饺子,把饺子捏出好看的花边……这些不是“任务”,是孩子在亲手打造自己喜欢的生活。小男孩用积木搭了个小房子,特意留了个“窗户”给玩具小熊,他说“这样小熊就能看到外面的太阳啦”,你看,孩子用自己的小手,把普通的积木变成了有温度的“家”,这就是在创造美,也在感受“我能让生活变好看”的快乐。

2.第一印象,搞定衣着形象

当孩子学会创造美,自然会注重呈现美。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穿得漂亮就行”,其实对孩子来说,衣着形象的“美”,首先是整洁、合适。朋友家一个小女孩有次早上非要穿公主裙,可那天要去户外玩沙子,她妈妈没直接拒绝,而是问她:“公主裙很漂亮,可是玩沙子会把裙子弄脏,到时候裙子就不漂亮了,我们穿运动服好不好?运动服方便跑跳,还不容易脏,玩完回家洗干净,下次还能穿。”小女孩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衣服不是越贵越美,要穿得舒服、合时宜。上学穿校服要拉好拉链、系好带子,运动时穿运动鞋,吃饭时记得把饭兜系好,别弄脏衣服。还有一次,小女孩吃饭时不小心把汤洒在衣服上,她赶紧拿纸巾擦,还跟妈妈说“下次我要小心点,不然衣服脏了不好看”。其实孩子的“第一印象”,不是靠名牌,是靠整洁的衣服、干净的小手、清爽的头发,这些细节做好了,别人看到会觉得“这孩子真精神”,孩子自己也会更自信,慢慢懂得“要把自己收拾好,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3.内外兼修,涵养美好本事

外在的整洁与得体,最终要回归内心的善意与体贴。社区组织儿童手工活动,有个小男孩不仅自己做了个漂亮的纸灯笼,还主动帮旁边的小妹妹折纸——他耐心教妹妹怎么折角、怎么粘胶水,妹妹说“谢谢哥哥”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活动结束时,老师夸他“灯笼做得美,心更美”。

这就是“内外兼修”的美:外在是能把事情做好、把自己收拾好,内在是有爱心、懂礼貌。有人教儿子“美”的教育时,不仅教他整理房间、穿整洁的衣服,还会带他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教他给老人递水果、陪老人说话;平时在路上看到垃圾,会和他一起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慢慢地,孩子不仅穿得干净,还会主动帮邻居奶奶拎菜,看到小朋友摔倒会伸手扶……如此善良的孩子,人人见了都夸他。

“美”的本事,是让孩子知道:外在的整洁是“美”,内在的善良、耐心、责任感也是“美”,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会创造美、也懂得美”的人。这份创造美好的本事,将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都能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四、探索未知:逐步建立“我能创”的自豪

“我能创”的自豪,源于孩子对世界的主动参与和改造。它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好奇驱动下的主动建构——从观察到思考,从模仿到创造。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看到蚂蚁搬家会蹲在地上看半天,看到天上的云会问“为什么云会变形状”,这份好奇,就是探索未知的起点。激发孩子探索世界,不是要教他多少知识,而是保护好这份好奇,让他在“玩”和“试”中慢慢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还能自己创造新东西”,这份“我能创”的自豪,会让他更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1.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奇妙

创造始于细致的观察。朋友带儿子去公园玩时,孩子突然蹲在地上不走了,盯着一群蚂蚁看。朋友没催他,而是陪他一起看,孩子问“妈妈,蚂蚁为什么要搬饼干渣呀”,朋友没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们回家查资料,看看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好不好”。后来他们一起查了绘本,知道蚂蚁是在为冬天存粮食,还知道蚂蚁靠触角“说话”。从那以后,孩子每次去公园都会观察小生物:看蝴蝶怎么采蜜,看小草怎么发芽,甚至把掉在地上的树叶捡回家,夹在书里做成“树叶标本”。“这片叶子的纹路像小火车轨道”,在孩子眼里,这些平常的事物,因为探索变得特别奇妙。

其实认识世界不用去远方,小区的花园、家里的阳台都是“探索基地”:种一颗小绿豆,每天观察它怎么发芽、长叶;用放大镜看树叶,发现叶子上有细细的绒毛;甚至下雨天看雨滴怎么汇成小溪……这些小事,能让孩子慢慢明白,世界有好多我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可以自己去发现。

2.兴趣为引,学会玩乐游戏

在观察中产生兴趣,在玩乐中学会思考。很多家长觉得“玩游戏是浪费时间,”其实对孩子来说,“会玩”才是探索的开始。有个同事家的小男孩特别喜欢搭积木,一开始只会搭简单的房子,后来他觉得“房子太单调了”,就试着搭带“车库”的房子,再后来还搭了“公园”——有滑梯、有小桥,甚至用小石子当“游客”。他妈妈没干涉他,还帮他找了不同形状的积木,说“你想搭什么都可以,妈妈陪你一起想”。

除了积木,孩子还喜欢玩“科学小游戏”:用杯子接水,看不同高度的杯子倒水声音不一样;把冰块放进水里,看冰块怎么慢慢融化——这些游戏不用花钱,却能让孩子在“玩”中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次孩子分享说“我发现冰块化了之后,水变多了”,眼里满是发现的惊喜。其实“玩乐游戏”不是瞎玩,是让孩子跟着兴趣走,在玩中动手、动脑,慢慢学会“观察、思考、尝试”,这些能力,都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3.点燃热爱,收获创造自豪

当思考遇见行动,便点燃了真正的创造。学校组织“小发明”比赛,有个小女孩用家里的旧纸箱做了个“玩具收纳盒”——她在盒子上贴了卡通贴纸,还分了“汽车区”“娃娃区”,甚至在盒子侧面开了个小窗口,方便拿玩具。她说“家里的玩具太乱了,我想做个盒子把它们装起来”。虽然这个收纳盒很简单,但孩子在介绍时特别自豪,说“这是我自己想的,自己做的,爸妈说很有用”。

其实“创造”不一定是伟大的发明,是孩子用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把旧的 T 恤改成围裙,给玩偶做小衣服,甚至用彩笔在纸上画“未来的房子”“未来的航空母舰”……这些都是创造。有次孩子画了一栋“会飞的房子”,说“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带着房子去旅行了”。就如电影《飞屋环游记》的场景那样,虽然不现实,但这份想象力和动手的勇气,就是“创造自豪”的来源。当孩子发现“我能想出新办法,能做出新东西”时,他会更有信心去探索未知,因为他知道“我有能力创造不一样的东西”。

这份探索未知的本事,将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勇于突破认知的局限,在持续的成长中活出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而这,正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探索精神。

五、建立关系:逐步建立“我能成”的魄力

“我能成”的魄力,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自信。它建立在“我能行”的自我认知上,通过“我能爱”的情感能力传递,在“我能美”的善意表达中升华,最终在群体中获得价值认同和被需要归属。人不是孤单的,从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到长大后和同事合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教会孩子处理关系,不是教他“讨好别人”,而是让他在互动中慢慢懂得“怎么和别人好好相处,怎么靠自己的付出获得认可”,这份“我能处理好关系”的信心,就是“我能成”的魄力。

1.社交互动,体验关系奇妙

关系的建立,始于勇敢的接触。小外孙刚上幼儿园时,不敢和小朋友玩。老师先让他看别的小朋友玩积木,有次一个小朋友递给他一块积木,说“我们一起搭好不好”,小外孙犹豫了一下,接过了积木。慢慢地,他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回家后会跟我分享“今天我和小明一起搭了城堡,他还教我怎么搭塔”。

其实社交互动不用刻意安排,从简单的“分享”开始: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朋友玩,和同学一起做游戏,甚至只是见面说句“你好”——这些小事,能让孩子慢慢发现“和别人一起玩,比自己玩更开心”。有次小外孙和小朋友吵架了,回家哭着说“他不跟我玩了”。他妈妈教他“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生气,是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好”,后来小外孙主动跟小朋友道歉,两人又和好了。通过这些互动,孩子会明白“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可以主动去维护它”。

2.真诚付出,主动助人为乐

从接触到付出,关系得以深化。“与人打交道”的核心,是“真诚”。教孩子“助人为乐”时,不是只说“要帮别人”,而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看到同学忘带橡皮,主动借给他;老师搬作业本,跑过去帮忙;甚至看到邻居爷爷拎着菜,主动帮着拎到楼下。

其实“助人为乐”不是“完成任务”,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帮别人。不用做惊天动地的事,只是举手之劳。有次社区组织捡垃圾活动,有个孩子主动拿着垃圾袋,把路边的烟头、纸屑都捡起来,虽然累得满头汗,但她说“这样小区就干净了,大家都开心”。当孩子发现“我的付出能让别人开心”时,她会更愿意主动去帮别人,也会慢慢懂得“真诚付出,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

3.获得认可,铸就社交魄力

当付出获得认可,关系自信便得以确立。有次幼儿园评选“乐于助人小明星”,小外孙因为经常帮小朋友整理玩具、帮老师擦桌子,被小朋友们选上了。他拿着奖状回家时,特别自豪,说“大家都觉得我很棒”。从那以后,他更愿意主动和小朋友互动:看到新同学不敢说话,会主动过去打招呼;小组活动时,会主动提出“我们一起分工做吧”——这份“敢主动”的魄力,就来自别人的认可。

其实“获得认可”不是靠讨好,是靠自己的行动:认真完成小组任务,真诚帮助别人,礼貌对待身边的人——这些都会让别人觉得“和他相处很舒服”。有次小外孙和小朋友一起做手工,他主动帮不会剪的小朋友剪形状,最后他们的作品得了奖,小朋友们都跟他说“谢谢你”。这种被认可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处理人际关系,因为他知道“我能做好,我能让别人喜欢和我一起做事”,这份信心,就是“我能成”的魄力。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这份“我能成”的魄力,将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与人携手;既能成就自我,又能成全他人。

结语:白纸上的底色,最终决定画卷的成色

孩子生来是张干净的白纸,最初涂上的“底色”——是“我能行”的生存底气,是“我能爱”的生命敬畏,是“我能美”的创造能力,是“我能创”的探索自豪,也是“我能成”的社交魄力——这些底色,不是靠一次说教、一次培训就能画好的,是藏在每天的穿衣吃饭、玩耍互动、待人接物里,靠父母一点点放手、一点点引导,靠孩子自己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成长,慢慢浸润开来的。

这五种底色之间,有着自然而深刻的递进关系:

“我能行”是根基。一个孩子只有先学会照顾自己,才能拥有立足世界的底气;

“我能爱”是延伸。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爱护他人、珍视生命的能力;

“我能美”是升华。从外在整洁到内心善良,美是一种主动创造和经营生活的态度;

“我能创”是突破。在安全、自爱、自信的基础上,孩子才敢探索未知、创造新事物;

“我能成”是圆满。当孩子具备前四种能力,他自然能在关系中游刃有余,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人生的壮丽山河,从来都不是别人代为绘就的。行塑世界,是每个孩子用自己的双手,蘸着“能行、能爱、能美、能创、能成”的生命底色,以实际行动一笔一画地用心描绘。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相信这份底色的力量,守望成长,静待花开。

就像春天的小苗,需要阳光雨露慢慢滋养,孩子的底色也需要时间慢慢沉淀。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这些基础的底色,只想着在纸上画“高楼大厦”,再华丽的图案也会因为底色不牢而慢慢褪色。反之,当孩子的底色里装满了自爱与自信,装满了对生活的主动、对生命的珍视、对美好的向往、对世界的好奇、对他人的真诚,那么不管未来这张纸会画上怎样的画面,都会是鲜活有力、闪闪发光的。因为好的底色,早已为孩子的人生画卷定好了温暖的基调。

“被看见,被尊重,有成就,有认可,有获得”是驱动一个人持续向好向前的内生动力源泉。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好好把握孩子成长的时间差和窗口期,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涂好人生最初的底色;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这些美好的底色,在未来的日子里,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画卷,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

愿因我的存在,为人世间创造更多美好!

愿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与你有关!

编辑: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