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
33分钟引言:如何在惊涛骇浪中锚定自己?
我们正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中踏浪前行。昨天还在习惯扫码支付,今天就已“刷脸”买菜;街角老店的熟客,无声无息间就被直播间和即时配送分走了大半。更令人心悸的,是AI写出的文字已难辨真伪,画出的作品独具风格,生成的视频几可乱真——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我们眼前日渐模糊。一面是担心被AI淘汰的焦虑,一面是价值坐标在多元碰撞中摇摆不定。

老祖宗口耳相传的朴素道理,在喧嚣的舆论场里显得“不合时宜”。流量为王的热浪冲刷着本真的价值,网红的光环有时盖过了踏实的耕耘,博眼球的操作常常淹没理性的声音。我们被裹挟在碎片信息的迷雾中,黑白混沌,众声喧哗,难以分辨哪一声呼唤值得驻足倾听。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少人如孤舟飘零,心头弥漫着迷茫与焦虑,找不到出路。一个根本的叩问,正猛烈撞击着每个人的心门:当外部世界如此激荡、迷离,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找到那根“定海神针”,稳稳地锚定自己?或许只有内心安稳了,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看清方向,找到破局之道,掌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

一、千古回响:拨开迷雾觅真“宗”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内心的迷茫,我们去哪里找指引?回头看看历史长河,古圣先贤的智慧就像穿透黑夜的明灯,至今依然光芒四射。心学宗师王阳明以其振聋发聩的“四句教”,寥寥数语,便为我们拨开了探寻生命本质的重重迷雾: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直指人“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不在天边,就在每个人自己的“方寸心田”。世间万物变化多端(“万变”)自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这固然不以人的意志轻易转移。然而,赋予事物意义、评判其善恶美丑、是非对错的那把无形标尺,却全然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方寸心田”之中。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解读事件,如何做出选择,其源头活水,正是这颗跳动的心。
这颗看似无形无相、捉摸不定的“心”,实则蕴藏着扭转乾坤、定义世界的巨大能量。因为站位不同,所求不同,所见自然不同,映入每个人眼帘的纷繁万象,所引发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其根源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内心的一念之间。

为什么“心”如此关键?
心是意义的赋予者——同样一件事,不同心境的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心若光明,坎坷也能视作成长的阶梯;心若晦暗,坦途也可能觉得步步荆棘。每个人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并非纯然客观,它总被我们的心“染”上不一样的色彩。
心是选择的决策者——面对诱惑、挑战、机遇,驱动我们做出选择的,是内心的价值排序和情感倾向。心念的方向,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
心是力量的源泉——积极的心念能激发出无穷的勇气和韧性,支撑我们披荆斩棘;消极的心念则会抽干行动的底气,让人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
王阳明的“四句教”,正是揭示了人“心”运作的奥秘:
“无善无恶心之体”—— 心的本体(最根本的状态)是纯净的,就像一面未经染尘的镜子,本身没有预设的善恶标签,这是每个人本源的清净之地。
“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的区分,源于我们的意念开始活动(起心动念)。人的念头一动,就有了善恶分别。
“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每个人通过学习,拎清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然能辨别念头、行为是善是恶。这就是“良知”,是根植于心的道德罗盘。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真谛,就是在日常事务中,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遵循良知的指引,努力去做善的事,去除恶的念头和行为。这是将“知”落实到“行”的实践功夫。
这四句教的核心启示在于:要把握住纷繁万变中的那个不变的“宗”,关键在于回归本心,遵循那份根植于心的“良知”。不是向外盲目追逐,而是向内深刻洞察。

拨开迷雾觅真“宗”,觅的就是这颗“心”的本来状态与觉醒力量。当我们能清晰地觉知自己的心念,能运用良知明辨是非,能在行动上为善去恶时,我们就握住了那根能在时代洪流中定住自身的“定海神针”。外在的迷雾或许依旧存在,但内心的方向已然清晰——真“宗”即心,心明则万变皆有其序,迷雾自散。
因此,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求确定性的首要功课,并非徒劳地试图掌控外部世界的风暴,而是要向内探寻,认识、擦亮并坚定守护好这颗能生万法、定义世界的“心”。王阳明的智慧穿越时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归本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的觉醒之路。这“方寸心田”,正是我们安身立命、从容破局之道。那么,问题的核心豁然开朗:我们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方寸心田”,才能让自己在纷繁万变中稳定地成长呢? 答案,或许就在我们对这颗“心”的认知与耕耘之中。
二、方寸心田:心力的三层磅礴伟力
当世界如万花筒般飞速旋转,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时,我们唯一能真正握紧、掌控方向的方向盘,就藏在每个人的“方寸心田”之中。心,作为那统御万变的终极之“宗”,其力量深不可测,其功用无穷无尽。它如何塑造着我们自身,又如何定义着我们眼中的世界?其磅礴伟力,至少在三重宏大的层面中清晰显现:
1、心生力量,可正可负——内在能量的总开关
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念就是一座能量发电站的总开关。一念积极向善,犹如旭日东升,瞬间迸发出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能量。这股力量赋予我们披荆斩棘的无畏勇气,支撑我们百折不挠的坚韧韧性,让我们敢于直面任何惊涛骇浪。反之,一念消极颓丧,则如乌云骤然遮蔽晴空,顷刻间抽干了行动的底气与热情,让人在挑战面前畏缩不前、手足无措,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

心念的方向——是朝向光明还是沉溺幽暗——直接决定了我们生命能量的根本性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和喷涌的强度(是汹涌澎湃还是枯竭微弱)。这“方寸心田”里的一念之差,或许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分野,是勇猛精进与裹足不前的根源。掌控心念,便是掌控了驱动我们生命列车的动力引擎。
2、心生万法,可多可少——智慧源泉的自然流淌
当我们遭遇困境,身处面临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解决之道难道仅仅在于向外苦苦求索、四处搬救兵吗?其实不然。真正的智慧与方法,往往不在外面,它们像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泉水,当自己的心足够清澈平静时,它就会自然流淌出来。
古人所推崇的“持经达变”之妙,其精髓正在于此。“持”什么?持住那份如如不动的心性根本(“经”), 即我们内在的良知、原则与本真。唯有“持”稳了这内在的心性,方能于纷繁变化中从容不迫地“生变”,灵活生发出应对万千局面的巧妙法门(“万法”)。这就像一潭湖水,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变幻,总有源头活水维持干净。心愈是澄澈、宁静、不染尘埃,内在的智慧之泉便愈是奔涌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我们感到“黔驴技穷”时,不妨安静下来向内探寻,持续调适自己的心境,使其与美好同频。

3、心生世界,可大可小——感知现实的终极滤镜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真的是一个冰冷、绝对客观的“实体”吗?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更像是透过心灵这面独特棱镜折射出的映像。这面棱镜的质地——是豁达光明还是狭隘幽暗——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心怀豁达光明,纵使身处陋巷、物资匮乏,亦能觉出生机盎然、希望涌动,发现平凡中的美好与机遇,感受到内在的丰盈与自在。心若狭隘幽暗,即便置身于繁华都市、坐拥万贯,也会感到周遭逼仄窒息、满目萧然,处处是障碍与不满,内心充满焦虑与匮乏感。
这就是“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的深刻哲理——我们并非生活在纯然客观的世界里,而是活在自己心念所主动编织的意义之网中。 这心念如同一块神奇的“方寸心田”,我们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去耕耘,它就呈现出什么样的世界图景,或是山水繁茂、美丽田园,或是河流干涸、田园荒芜。改变心念,便能重塑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
由此可见,在这个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变幻莫测的时代,“做确定的自己”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徒劳地妄想改变别人、改变环境,而在于向内探寻“拎清楚自己”,坚定地守护好这颗拥有着磅礴伟力的“心”。它既能产生驱动我们前行的能量,又能生发应对万变的智慧,更能定义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当我们将目光和力量聚焦于耕耘这片“方寸心田”,一切美好便有了根基。

因此,那个叩问愈发清晰而迫切:我们该在这片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方寸心田”里,用心播撒下什么样的种子?是滋养勇气与智慧的良种,还是滋生恐惧与狭隘的劣种?这选择本身,就在我们对自己这颗“心”的认知、觉察、观照与主动塑造的每一个当下,便决定了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中构建出怎样的人生图景。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于纷繁万变中持守那份内心的确定与安宁。
三、根植于心:以“三德”滋养万物生长
明白了“心”是统御万变的终极之“宗”,洞察了心力在三个层面(能量、智慧、世界)中的磅礴伟力,那个核心的叩问便水到渠成:我们该如何在这片“方寸心田”里用心耕耘,才能呈现出山水繁茂、美丽田园?
佛家经典早已为我们点亮了指路明灯:“根植于心,持经达变”,“修诸功德,植众德本。” 这十六字真言,深刻揭示了“宗”的践行之道。形式上,它指引我们躬耕“方寸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而其最核心的精髓,则凝聚在一个横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古老汉字——“德”。
“德”字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智慧的象形图景:“十目一心”——生动地象征着内在纯粹的本心(“一心”)与外在众人的见证(“十目”)合二为一的境界。真正的德行,既是内心自然真诚的流露(所谓“直心是道场”),又能和谐地贯通内外——对外,能赢得他人的由衷信赖与认可(“外得于人”);对内,则能收获心灵的深度安宁与强大力量(“内得于己”)。这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既是方法,也是归宿。
那么,如何将这博大精深的“德”字智慧,化作指引我们日常生活的切实行动呢?融合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与当代的生活体悟,一条清晰的路径浮现眼前:唯有勤修“三德”——品德、功德、福德。 这“三德”就像耕耘“方寸心田”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与养分。倘若缺乏“三德”的滋养,即便播撒下再多美好的种子,也恐怕寸草不生。

1、品德:立身之本,内在的态度与操守
品德是什么?它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础,是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态度和内在修养。除了态度,我们一无所有。这好比阳光一样,要求我们时时保持内心的光明,才能让万物蓬勃生长。
如何修炼?
对自己(正心)——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以坦荡无欺的态度面对内心,不欺瞒、不矫饰,敢于直面真实的自我,不回避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对他人与世界(诚意)——勇敢而真实地面对他人,以敬畏恭谨之心待人接物,尊重差异,心怀善意,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为何重要?品德是人格的脊梁,是信任的基石。比如在职场上,它是领导者公信力的基石,是凝聚团队向心力的粘合剂。一个品德高尚的领导者,决策能让人心悦诚服,方向能激发众人追随。它是我们行走于天地间,散发出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是抵御诱惑、坚守原则的内在灯塔。

2、功德:砺行之途,利他的雨露与浇灌
功德是什么? 它是在具体实践中苦练基本功、提升修为的过程,更是通过利他行为创造社会价值的体现。它超越了“独善其身”,强调在修行中建功立业。
如何修炼?
为善——将内心的良善念头,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行动。一个友善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鼓励、一次及时的援手、参与一个公益项目,都是“为善”。
去恶——勇于正视并修正自身的过失、不足和错误念头(“恶”)。不断反省,知错能改,净化心念。
为何重要?功德,是浇灌个人“小生命”与广阔“大世界”的雨露。它让每个人的生命不再孤单,通过提升自己的功夫和本事,服务他人、贡献社会,实现更深的价值。每一次善意的行动(为善)和每一次自我的完善(去恶),都是在积累功德,让我们的生命能量与外界产生积极正向的联结,在付出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功德,就是在行动中给自己“充电”,也给别人“点灯”。

3、福德:和谐之美,内在丰盈与外界回馈
福德是什么?它是品德与功德在时间中自然沉淀、积累而成的美好状态,表现为内心的充实满足、安宁自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顺遂、受人敬重。
如何理解?
非功利性—— 福德绝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得到的“好处”,而是“只管好好做人做事,不问结果”之后,水到渠成的福报和好人缘。它强调过程的纯粹,而不是算计结果。
内外和谐——当一个人因为真诚的品德(赢得尊重信任——“外得于人”)和实在的功德(通过提升自己的功夫和本事创造价值)而受到认可,同时内心坦荡光明、问心无愧(“内得于己”),这就是深厚福德的体现。比如,一个热心助人、诚实守信的人,往往人缘好,遇到困难时也容易得到帮助,自己心里也踏实。

这种生命走向和谐圆融的美好状态,是内在修养(品德)与外在行动(功德)自然交融后,生命呈现出的从容、丰盈与温暖。这好比是滋养心灵沃土上万物生长、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营养不良或许还能勉强生长,却不能长久地健康繁盛。通俗点说,福德就是好心态和好行为带来的“好运气”和“好心情”。比如,常常见诸媒体报道的那些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的事情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德”相辅相成,共同滋润着我们应对纷繁万变的“方寸心田”。在这片由“三德”滋养万物生长的沃土上,那源于“心宗”的美丽田园,方能历经风雨,山水繁茂。
四、知行合一:于尘世风暴中修持“心”锚
明白了“心”是万变不离的终极之“宗”,懂得了心力在能量、智慧、世界这三个层面的强大力量,更看清了“品德、功德、福德”是滋养“方寸心田”的阳光、雨露与养分,一个更紧迫的现实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如何在这喧嚣翻腾、充满挑战的现实生活中,把这份深刻的“知道”,真正变成确定自己人生航向的“做到”?
深知“宗”在自心,明晓“德”为路径,但若不能将其化入日复一日、纷繁复杂的生活洪流,再高妙的觉悟也易成空中楼阁。这需要的,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实修“知行合一”的真功夫,锻造一枚能在时代风暴中定住自身、指引航向的坚实“心锚”。

王阳明的核心智慧——“知行合一”——正是此处的无上心法。它绝非简单的“知道了就去做”,而是强调“知”与“行”本为一体,犹如硬币之两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践,真知必能生发真行,真行方能印证真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炼此功?以下五步,如同锻造“心锚”的五道精妙工序:
1、觉照当下:做心念的“雷达兵”
心念瞬息万变,如同海面风浪。若不能清晰觉知其动向,便如盲人航海,极易迷失。
我们不妨试试,每日预留片刻静默时光,像训练有素的“雷达兵”扫描海面般,如实“扫描”念头与情绪的起落生灭。不急于评判好坏(“这个念头不该有”),只保持清醒的“觉知”。
为此,常常问自己(实战演练):“此刻心头掠过的是何念?是因工作压力而涌起的焦躁乌云?是因他人评价而泛起的自我怀疑涟漪?还是对未来的莫名忧虑?”认识情绪风浪的源头与形态,是最终驾驭它、平息它的绝对前提。觉照,是点亮内心灯塔的第一步。比如堵车时,觉察到自己开始烦躁骂人,先“哦,我又开始烦躁了”,这就是觉照。

2、明辨是非:启动内在的“良知北斗”
尘世纷扰,价值多元,若无内在恒定坐标,抉择时极易随波逐流或陷入左右两难。
我们不妨试试,当面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选择或道德考验时(比如:要不要偷看答案?要不要占点小便宜?要不要接下可能不道德的项目?),先停一停。 暂时屏蔽外界的噪音(别人怎么说、社会怎么看、眼前有啥好处)。摸着良心问自己:“这个念头(动机)、这个行为,符合我内心良知认同的‘真’(真实无欺)、‘善’(对己对人都有益)、‘美’(欢喜美好)吗?”
如此明辨是非,让王阳明所言的“良知”——那知善知恶的内在道德罗盘——成为自己决策时最可靠的“北斗星”。遵循这份内在的良知指引,它比任何外部建议都更贴近你的生命本质。

3、为善去恶:在日常点滴中“植众德本”
“三德”非一日可成,需在细微处日积月累。惊天动地的大善行固然可敬,但日常涓滴善行更能滋养“方寸心田”。
我们不妨试试,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的日常点滴间修德:
- 信守一个对同事或家人的小承诺,哪怕只是“明天帮你带早餐”(展现品德之“信”)。
- 对快递员、服务员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传递善意,积累功德)。
- 当负面情绪上来,忍住一次抱怨或刻薄的话,比如把到嘴边的牢骚咽回去(“去恶”)。
- 看到别人需要,自然地帮一把,比如帮同事拾起掉落的文件,给迷路的人指个方向等(“为善”)。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就是在“攒人品”——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用“品德、功德、福德”浇水施肥,滋养自己这棵生命之树。 别嫌善小就不做,点点滴滴汇聚成河。
4、反求诸己:化困境为“心”的磨刀石
挫折、冲突、逆境是人生常态。若习惯性归咎外境(他人、环境、运气),等于将成长主动权拱手让人。
我们不妨试试,当遭遇不顺或人际摩擦,立刻警觉本能的外推反应,转而向内探寻:
- “此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内心何种未被觉察的执念(如控制欲、完美主义)或短板(如沟通不足、耐心不够)?”
- “我能从中萃取何种成长的养分?这是不是提升我心性韧性、拓宽我认知边界的契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将每一次困境,视为向内雕琢心性、打磨“心锚”锋芒的宝贵“磨刀石”。外部环境与遭遇我们控制不了,但转念向内看,就能把烦恼变成成长的养分。

5、感恩利他:拓宽“心”的疆域与福流
倘若只盯着自己那点事(“小我”),便容易觉得不够、不满足,产生焦虑。我们不妨试试,通过“感恩利他”这把连接更广阔能量的钥匙,打破小我牢笼,拓宽“心”的疆域与福流:
有意识培养感恩之心——早上起来或晚上睡前,花一分钟想想值得感谢的人和事(家人支持、朋友关心、贵人相助),哪怕很小(今天天气真好、有顿热饭吃)。写感恩日记或者在心中默念都行。
主动践行利他——常想想:“以我现在的能力和资源,我能为……(让家里更温馨?让团队合作更顺畅?让社区更友好?让社会更和谐?)做点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然后付诸行动,哪怕只是举手之劳。
感恩是滋养福德的清泉;利他则是积累深厚功德、拓宽人生格局的智慧做法。它们共同作用,能有效打破“小我”的局限,让个人的能量融入更广阔、更丰沛的“福流”之中,收获内心的富足和外在的好人缘。

这五步实修功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在尘世风暴中锻造并下放那枚“心锚”的完整流程。它不是脱离生活的清修,而是将高远的心宗智慧与深厚的“三德”修养,化入每一个鲜活的当下、每一次具体的行动。
通过持续践行这“知行合一”的五步,我们便能:
- 在浮躁中保持觉知的清明(觉照当下);
- 在迷惘时找到方向的坐标(明辨是非);
- 在细微处累积德行的根基(为善去恶);
- 在逆境里转化成长的动能(反求诸己);
- 在付出中拓宽生命的疆域(感恩利他)。
最终,让万变不离其宗的“心”,在勤修“三德”的精进中找到内心那根“定海神针”,深深扎入生命的深处,任凭外界风高浪急,变幻莫测,始终保持那份源自“觉悟与德行”的深沉定力与从容优雅。这根“定海神针”,或许就是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真正做好那个“确定的自己”的坚定保障,也是穿越一切迷雾、驶向光明彼岸的不竭动力。

五、做好自己:于万变中安定内心
正是源于对这个迷茫时代的深刻观察,以及自身在三十多年创办企业与人生浮沉中的痛苦求索,我才明白了“心力”的蓬勃,才知晓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什么。原来,自己的“心”忽上忽下才是常态,由此方知内心“恒定”之艰难,唯有依靠“愿力”的永恒支撑,才能驾驭这颗躁动不安的“心”!
秉持“自己受益,也让更多人受益”的理念,我将这份独到体悟,结合华南理工学子所浸润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多年驰骋商海积累的实战经验,以及对“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心钻研,最终凝结成《拎清楚自己: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一书,希望帮助每一位在喧嚣中感到迷失的有缘人:
- 打破焦虑的迷障,洞悉“我是谁”——认清自身天赋、使命与局限,不为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困;
- 明晰“为了谁”——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找到生命服务的方向与意义;
- 懂得“依靠谁”——洞悉真正的力量源泉在于自心,也在于与良师益友及更高智慧的联结;
- “拎清楚人”——洞察人性,理解他人,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
- “拎清楚事”——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复杂情境中抓住关键,从容决策;
- 最终,找回生命本真的安宁与幸福。
阅读这本书,实则开启了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漂泊的心找到归处。这或许能成为有缘人穿越不确定性的迷雾,寻找并持守那份内在确定性的精神灯塔。

在此,诚挚感谢所有在此书孕育与传播过程中给予无私支持与宝贵智慧的师长、同仁与读者朋友们。唯愿这本心血之作,能助您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真正做到“自强不息”——以澄明之心生发无穷力量;践行“厚德载物”——以深厚三德涵容万千变化。
当世界继续加速旋转,未来依旧充满未知。请相信,您手中已握有那枚指向确定方向的罗盘——它深植于您对自心的认知与守护,闪耀于您勤修“三德”的每一个当下。
万变终将如云烟过眼,而您内心那由“觉悟”与“德行”点燃的光明与确定,才是永恒不变的星辰,照亮自己,亦温暖同行者的征程。
《拎清楚自己: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于纷繁万变中,助您打破焦虑,安定内心,找回生命本真的幸福。
愿因我的存在,为人世间创造更多美好!
愿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与你有关!
编辑: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