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你信吗?

作者:林礼君    发表日期:2025-02-27
一、人在算什么?愿不愿,要不要,该不该

人到底在算什么?在心中算自己的承担和付出。实质上承担和付出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对己对人对事时的态度:“愿不愿?要不要?该不该?”一旦生起这三个问题,若是不能当机立断,自己就会在心里盘算纠结,就像脑海里有无数问号在不停涌现,消耗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神,这不就深陷内耗之中了吗?

1.愿不愿,是态度问题

“愿不愿”这是一个关于态度的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才能大小或许可以影响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最终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他是否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态度。

在面对困难时,是发自内心地愿意,积极主动去想办法解决?还是“为难、担心、害怕”,消极被动等待,心不甘情不愿,不愿意多耗神费力?千金难买我愿意,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特别是在利益冲突时,能否真诚地考虑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最后再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关于道义和责任的问题,也是对人性的考验。一个人的地位、财富或许会影响他处理利益冲突的方式,但最终能否妥善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态度。一个端正的态度,意味着愿意为他人着想,愿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反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得失而不顾他人,那么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一个人“愿不愿”的态度,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积极的、主动的、端正的态度,可以让人勇敢地面对问题,愿意去尝试改变,真诚地对待他人,妥善处理利益冲突。反之,消极的、被动的、不情不愿的态度,则会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甚至还会让自己背负失败而沮丧的罪过。

2.要不要,是立场问题

“要不要”这是一个关于立场的问题。在生活中总会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要不要”,实则是对待事情的立场。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眼界、格局和站位等多个层面。

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基本上是由他的站位所决定的。这就像站在高处的人自然能够看得更远,站在不同的位置,对事物的认知就会有所不同。即站位不同,所求不同,所见也不同。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眼界受限,就无法看到问题的全貌和本质,那么很可能会忽视长远的利益和更大的问题。这种短视的行为,往往会让人做出不明智的决策。

然而,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考虑到更多人的利益,那么就能看到问题的全局和本质。这种更高的视角,是不是更有利于人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呢?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利他之心,是成就一切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人以利他之心去工作和生活,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进而创造更大的成就。

“要不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只有站在更高的立场,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才能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最符合自己内心、符合他人利益、符合社会道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正确决策。

3.该不该,是观念问题

“该不该”这是一个关于观念的问题。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判断是否应该去做,这涉及到自己对待人事财物的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因为人的想法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言语,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最终决定自己的结果。如果思考方向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不尽如人意的。

比如,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打游戏,父母和医生都苦口婆心规劝他们不要熬夜打游戏,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不会出现健康问题。然而事实上,不少人因为熬夜打游戏,导致年纪轻轻就惹上一身毛病,比如近视、肥胖、肝功能异常,有一些还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比如颈椎受损、失明。没有分清善恶、好坏、对错,而导致做出错误的选择,作贱自己、作孽家人,最终付出沉重代价,这是活生生的例子呀!

因此,通过“拎清楚自己、拎清楚人、拎清楚事情”这“三拎清”研究,抓住“人事财物”和“功名利禄”的本质,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将这些善恶、好坏、对错的判断标准根植于心,才能在应对不同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情,从而使结果随心所愿。

二、天在算什么?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天又在算什么呢?在算我们为别人承担和付出了多少。“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天在给我们做记录,记录自己承担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天,真的看得见自己做什么吗?天,真的会像自己一样计算得失吗?多少人都会这么问,自以为聪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天所遵循的规则就是:“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这就是天道,此即人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天道有轮回,试看苍天饶过谁?!若放在过去,一些人就会问有数据吗?有证据吗?我可能会瞠目结舌,不知如何作答。庆幸的是,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事故事件,任何争议纠葛,甚至生死离别,都能在互联网上看得清清楚楚,伟大科学家的理论研究成果亦可佐证。试问,谁还敢自以为聪明,甚至任性妄为呢?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中有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天道无私无偏的特性,它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厌恶而有所偏向,而是始终如一地眷顾着那些遵循天道、心存善念的人们。那些顺应天道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福报与庇护;而那些违背天道者,则往往会陷入困境,甚至遭受“天谴”。

天道被视为宇宙间最基本的法则,它支配着万物的诞生、成长、发展、衰老和消亡。天道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必须顺应天道才能生存和发展。多少人不相信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是因果;多少人不相信轮回,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是轮回;日月星辰运行不息,无不体现出牛顿三大定律的真实存在;熵增熵减等热力学三大定律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或许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得到,这不就是真实不虚的“天道”吗?!

天道之无常,正如世间万物之变化莫测。它不断地在演变,人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以适应这不断变化的宇宙环境。这不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吗?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以农耕为例,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遵循四季节气天道智慧的结晶。如果农民不按照这些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便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颗粒无收。同样地,人类也必须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道规律,否则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因此,认识到天道的重要性,就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遵循天道而行事,才能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世界中立足并不断发展壮大。

2.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一个人从被动不作为开始,就会演变成不堪重负的压力,就会演变成斤斤计较甚至要对簿公堂才肯担负起责任和义务,就会演变成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的怨和恨。反之,自己先行一步,主动一点,积极一点,承担多一点,付出多一点,给予多一点,爱就会多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爱的定律,获得幸福的法门,远离怨恨的秘诀,也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底层逻辑。

科学已经证实,宇宙就是各种能量组成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只要是能量,就能够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并且以能量的形式互相转换,维持总量不变。我们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却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原来,爱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正能量,真正的爱就在于无私的承担和付出,我们承担和付出越多,爱就会以能量的形式回流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拥有的爱就越多。

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索取,不去承担和付出,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输出正能量,只输出负能量,按照宇宙间的能量守恒定律,不但自己一无所获,反而让自己失去原来所拥有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灾祸、病痛,可能让我们失去金钱、失去健康,也可能家道中落,乃至失去生命。

3.聪明抵不过厚道

“聪明”与“厚道”这两个词,常常被人用于判断一个人的品质。然而,往往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却未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反而是一些看起来不那么聪明、傻乎乎、笨笨的厚道之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厚道是智慧,聪明是智力。厚道的人,虽然可能不是最聪明的,有时候还看起来傻乎乎的,但他们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正所谓“大智若愚”,那些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却有可能是他们极有涵养、不露锋芒而已,这种智慧比单纯的智力更加宝贵。而聪明的人可能拥有高智商,能够迅速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但如果缺乏智慧,他们可能会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最终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厚道为他人,聪明为自己。厚道的人,懂得在行动时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心他人的福祉。这种品质,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长远中积累更多的人脉和资源。而有些聪明的人,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利益,能够迅速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方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长期来看,会让他们失去更多。

厚道的人更加谨慎和稳重,他们懂得在行动前深思熟虑,尽量避免犯错。此外,厚道的人还懂得在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正,这种品质让他们不再犯下同样的过错,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强和成熟。而聪明的人往往过于自信,认为人能胜天,自己能够掌控一切。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自信,甚至是妄自尊大,可能导致他们忽视了细节和潜在的风险。聪明的人在追求效率和结果时,可能会采取捷径或冒险的策略,却不知道走捷径是最大的弯路,弄巧成拙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说,聪明抵不过厚道,这就是为什么“人算不如天算”的真实不虚。在自利与利他所呈现的人生坐标系中,多少人或许一看就知道要往“自利利他”方向去连接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幸福”。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中又好像做不到,总在自利与利他之间摇摆不定:到底是要先自利还是先利他?自利多一点还是利他多点?是不是要等到自己有所成就才去利他?两者怎么才能平衡呢?

如此思来想去,其实仍然没有摆脱人在算的那点“小九九”——自己还有很多的小心思。言下之意“九九”表示很多,提醒自己一旦有了“小九九”去算计利益得失,后面可能就会有“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它一定会让人成长!自己有没有机会成长,那还得看看老天爷的心情啦!

怎么办?或许唯有先把利益抛两边,把道义摆中间,顺应自己的“天命任务”与“使命召唤”,了无私心地下功夫修炼好自己的“两把刷子”——自己能搞定事情的本事。言下之意“刷子”就是搞定事情的好东西,若自己还有“两把”,则意味着成就非常多,后面承载着人家的认可和老天爷给的福报,想要的幸福与美好便不期而至!

“小九九”和“两把刷子”都得花精神、费力气,花在“小九九”上就叫内耗,犹如陷在“思想牢笼”之中,让自己不能成长与发展;还不如全心全意花在正道上,修炼好自己的“两把刷子”,既可造福自己,亦可造福有缘人,多好呢?!

现实生活中耍“小九九”的人众多,都认为自己聪明,殊不知自己所图与所得结果却刚好相反。于是,古圣先贤用“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卿卿性命”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警示众人。如若不信,请看下一篇文章《迷惑的八卦阵,你能驾驭吗?

编辑: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吴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