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终向内求善待自己,认真进阶成更好的人
31分钟人生来到了“中年”这个阶段,自己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家庭生活琐事一地鸡毛,工作有心无力疲于应对……感受到痛苦是生命在发出求救的信号,倒逼着自己改变!无比庆幸自己还有福报去做慈善,也正因为慈善力量的加持,还有二宝小天使的感召,在林总不离不弃的“拉扯”和不厌其烦的“接引”之下,我才开始有所醒悟——真正懂得原来“慈善”是从善待自己开始,去善待自己人,进而善待相遇的有缘人;慈善并非有钱人的专利,也并不是给钱给物的施舍,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如此,也才让我真实不虚地体验到“自己一变,我的世界全变”的幸福感,也才让我油然而生“为天下胖子做点事”、“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的愿望,也才让我在愈加强烈、逐渐清晰的愿力驱动下给自己的生命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能量!在“不惑之年”到来之际,自己似乎也终于找到了生命为之不懈奋斗的意义——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点燃自己绽放出“明亮”的光芒,温暖与之同行的所有人,一起坚定不移地迈向“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的路上!

美好的愿望如此丰满,可是现实却非常骨感——尽管对比三年前的自己,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成长与发展,似乎拎清楚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为什么而做什么”的原点弄明白了要过好一生必须遵循的底层逻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然而,回到自己当下所处的人生阶段与位置,无论是作为父母、子女、丈夫还是职业人,还有很多愚昧无知需要突破认知局限,还有很多不知所措需要突破能力局限,特别是具体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己要搞定与人事财物的关系,离游刃有余还有较大差距,离真正独挡一面扛起名仁慈善的大旗,还需要不断自我精进才能增长更多能力与能量。
那么,自己不禁要问:如何才能够将梦想照亮现实,心随所愿皆如所愿呢?通过深入“三拎清”研究,我才越发清醒地知道:拎清楚自己,做好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本!唯有始终向内求善待自己,“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认真反观反思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按照由“真”向“善”变“美”的目标、路径与方法,去持续修自己,让优秀成为习惯,才可能随着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位置变化不断进阶成为更好的人。

一、“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向内求不回避真实的我
或许“南墙”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总要历经许多事与愿违,自以为很努力却一直碌碌无为,心心念念辗转反侧却始终求而不得,还以为这就是常态,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安慰自己。殊不知,原来过去的自己一直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并没有“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等到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太多麻烦来找自己,才痛彻心扉“看见”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忽然惊觉原来有那么多“不自知、不自明、不自觉、忍不住、下意识”的东西一直在掌控着自己,根源上就是“人心”与“人性”的劣根性所形成的“业力”这三者在共同发作。自己一无所知,反而“无畏”地横冲直撞,最终把自己带到“沟里”不是很正常吗?

一是在“人心”方面,自己时常生起不真实的“颠倒妄念”
自己活得不真实,一谈到“真”,心里就害怕,不自觉地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害怕被别人一眼看穿,总想要保持一点“神秘感”,似乎还沉迷在小时候玩“捉迷藏”的把戏;或者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总是碍于所谓的“情面”,刻意说些违心的场面话、客套话。不仅自己内心觉得别扭,其实别人也能轻易感受到自己并不真诚。反而不由得感叹“真心相待的知己没几个”,借此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与虚伪……一个人习惯了戴面具,总觉得别人也戴着面具,总觉得这个世界无比虚伪,充满了虚情假意,所以总是让自己活得小心翼翼,累觉不爱!

其实,归根究底自己感受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不真实,都是源于自己活得不真实,不愿意“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从小到大,无论学习、生活和工作,为自己做点事都不情不愿,为别人做点事就更加不情不愿。总是依赖父母或者身边的人,总希望别人为自己多做一些,自己就可以少做一些,最好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坐享其成,甚至幻想一夜暴富。这种虚幻用大白话讲就是不自量力,脱离当下的实际情况去追求还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自己也常常犯“红眼病”,看到别人穿好一点、吃好一点、住好一点、用好一点,然后自己也幻想要过这样的生活,甚至不惜透支信用卡,最好有个自己也知道的“名牌”傍身,似乎这样别人就会高看自己两眼。可是,当无情的现实告诉自己实力还不允许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怪天怪地、怪社会、怪父母,却是从来不怪自己!

在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似乎就不能“免俗”地要买个好房子才能上好学校,否则孩子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了。为此,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凑不够首付却着急想要“上车”,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埋怨父母不支持还强烈反对自己买房。现在回头看,这不就是脱离自己的实际,盲目追求虚荣的虚幻吗?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一切都要回归自己的真实状况量力而行,父母没有义务要给自己买单,帮忙是基于亲情的恩惠,不帮忙也是符合道义的本分,自己怎么能够以“亲情”之名来行道德绑架之实呢?再说,孩子教育的根本在于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才是关键,奢望找个好学校就能一劳永逸,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是幻想依赖学校和老师“吃现成”啊!因此还对父母心生埋怨,这不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己活在虚幻的“颠倒妄念”之中吗?!由此,也联想到自己日常与各种人相处的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甚至纷争不断的原因,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却幻想别人做好,自己不情愿承担和付出却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能吗?现实吗?有用吗?
二是在“人性”方面,自己还需要正视身上的“贪嗔痴慢疑”
生而为人如此难得,从动物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万物之灵长,然而“进化”得并不彻底。在面对诸多“急难愁盼漏”的考验时,自己仍然能深刻地认识到身上的动物本能非常顽强而且难以“驯服”。特别是,以“贪”为首的人性“五漏”,就是将自己拖入虚幻与颠倒之境的重要原因。

贪嘴想要多吃一点,身体日积月累多进少出或只进不出(消化代谢不了),于是就囤积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肥肚子”——糖尿病等慢性病悄无声息地随之而来,还特别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等急性疾病,不是谁都有福报被上天眷顾,还能有机会去修炼自己?
贪口想要多说一句,嘴巴上较真就变成了“嗔”——总要在言语上争个高下,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耐”。本质上就是自己没有能力赢得别人认同,于是就怒火中烧,气急败坏地唇枪舌战一番去证明自己,吵赢了输了感情,吵输了一肚子闷气,把自己也活得“氢气”一样,一点就爆炸自燃!
贪图钱财想要多拿一点,脑袋钻进钱眼里,利令智昏就变成了“痴”——千方百计总想着搞多一点钱,钱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凭借运气得来的凭实力还回去了,自己还很不服气,认为自己遭遇小人算计、世道不公,却不曾问问自己的品性、德行、智慧和能力能否与想要的财富、地位、名利匹配呢?因为厚德才能载物!

贪天之功为己有,自以为生命唾手可得,总侥幸无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就变成了“慢”——对生命的无比轻慢、傲慢、骄慢、怠慢,沉浸在“来日方长”的虚幻中,虚耗掉了失不再来的当下,自己也因此碌碌为无,用青春换来满身伤痕!
贪快急于求成,着急忙慌导致鸡飞蛋打,就变成了“疑”——怀疑自己,怀疑别人,也怀疑人世间的一切人事财物似乎都对自己不怀好意,自以为真心错付被狗吃了,殊不知这只是功利心切,看轻了自己,也看轻了他人,在错位的“自嗨”中为认知埋单,迷失了自己!
三是在“业力”方面,自己常常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在没有接触学习正知识(即“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知识)之前,自己一听到“业力”二字总会不自觉、忍不住、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却从来没有认真去深入探究“业力”这个词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只是活在自我想象的偏见里。殊不知,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本身就是“业力”深重的体现,即只执着于自己过去的认知,不愿意“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主动走出自己眼中的井底世界,自然很难发现自己的无知与局限,更不可能贴近现实、走进现实,让世界看见一个更美的自己。

为此,经过自己对“业力”发生作用的深入思考后发现:“人心”与“人性”积极向善的一面会形成一股向上拉动的强大“愿力”,而“人心”与“人性”消极向恶的一面则会形成一股向下牵引的深重“业力”,两股力量同时存在、相互斗争、此消彼长……愿力越大就越能克服自身的业力深重,这就是佛家智慧所说的“能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反观自己,我的愿力并非源于自我觉醒,而是基于痛定思痛的后知后觉。在外力的碰撞之中,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自我斗争,自己才得以慢慢挣脱业力的掌控,进而生出想要“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的愿望。然而,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清晰。例如“为天下胖子做点事”,因为自己曾深受肥胖困扰多年苦无办法,得遇贵人才终于找到了健康长“瘦”的根本之道,也才萌生出让天下胖子一起享“瘦”幸福的愿望;再如“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一开始只是林总借慈善力量拉扯我向好向前的美好发心,自己在这个历事练心的过程中受益了才想要让更多人也因此受益。自己一开始“心中没有”,因缘和合才走到“慈善”之路,去修炼“心中有人,心中有事,心中有经纬”的功夫。然而,一旦面对“急难愁盼漏”的考验,自己还是常常会被顽固不化的业力左右而忽上忽下,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为什么而做什么”这个原点上,也就是自己起心动念之时,常常不自觉地被自己所遭遇的人事财物所带偏,凭着本能在被动地应对处理,还不能克服自己的局限性,站在全局上统筹、引领和把握。

显而易见的表现,或许在日常点滴中可见一斑:自己常常会急于表现,总会忘乎所以地“抢戏”或“加戏”,例如在“为天下妈妈做点事”群里,看见妈妈们各抒己见,于是忍不住表达自己多有“见解”,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靠谱”的爸爸,却未曾考虑顾及妈妈的真实感受,忘记了自己身为人夫与人父此情此景更应该安静地欣赏点赞,默默帮助妈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妈妈的位置无人能替;自己泪腺发达而欠缺理性,特别“感情用事”,容易因为同情心泛滥而入别人的“戏”,被别人带偏“拖下水”,富有同情心本是善良的表现,然而任何时候都一定要谨记量力而行,要是自己不会游泳或者力量不足,却冒然下水,不但不能救人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在性格测试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于事情的判断总是基于情感的需要,而非客观的事实真相,性格特征起伏不定,这是长期欠缺理性思维训练,却喜欢“自嗨”宣泄自我情感的结果。情到深处只有真正打动他人所需,才能让人为之共鸣,从而生出磅礴的力量,否则只会沦为他人一笑置之的无所谓。
二、“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自己都没做好,可能让别人信服吗?如果自己都不善待自己,没有能力让自己受益,可能让别人受益吗?所以说,“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只是拎清楚自己的开始;唯有始终坚持内观自己,不回避自身问题,刀刃向内修正自己,进而“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才可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或许写文章,就是“勇敢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的最佳方式。此刻思绪万千,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学时第一次学习写作文。现在依然印象深刻,清楚记得语文老师曾用心教导“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即自己怎么想的,就用语言文字如实地表达出来。写作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技巧,然而最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或许可以总结为一个字“真”——真心、真诚、真实。虽然自己当时懵懵懂懂,却因此受了老师的启迪,好像接触到了写文章最厉害的武功心法。依稀记得自己写的文章有一次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传阅,写的就是探讨“真我”。自己或许是有感而发,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诸如李白的率真,杜甫的悲悯,苏轼的豁达,梵高的星空,顾城的一代人……笔下无比敬仰和向往成为那些星光熠熠的伟大身影,似乎并没有表达半个真实的“自我”。

回顾自己忽上忽下的人生,脑海浮现这段风马牛不相及的记忆,却让我越发觉得,自己的故事好像也如同那篇文章一样,这么多年来一直想要用这双眼睛去看清楚世界、看清楚别人,原来却一直忘了最应该去看清楚自己;这么多年来寻寻觅觅、兜兜转转,自己都一直活在别人定义的世界里,却忘了去定义清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因此很惭愧,自己后来的文章一直没有什么长进,更多只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总是不自觉地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刻意地模仿运用一些故弄玄虚的高级技巧,还养成了咬文嚼字的“强迫症”,以此来修饰点缀自己信以为真的景象。一直没有刨根问底、去伪存真,看清楚自己为之日复一日忙碌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两餐,为几两碎银,为这张脸,还是为别的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现如今将近不惑之年,自己终于被唤醒,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就是懂得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去责怪别人,凡事都只能向内求去找自己的原因。唯有修好自己的“品性、德行、智慧、能力”,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才可能与自己有关!通过深入“三拎清”研究,知道了这个世界自有一套运行法则,称之为天道也好,科学规律也罢,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自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直接决定自己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反过来也就决定了这个世界会怎么对待自己。一切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深刻理解到其中最大的“奥妙”,自己是首当其冲的源头——自己行善一定会福泽自己,自己作恶也一定会反噬自己。由此更进一步明白,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祸害别人其实就是祸害自己。也就是回归到“为什么而做什么”的原点,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向善还是向恶,由此演化为“一念向善,万善相随;一念向恶,万恶缠身”。

如若不信,不妨可以留心观察一些日常小细节,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最终演变成性命攸关的大事情,往往就在善与恶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开车在路上看到了太多的“路怒症”,根源就是因为自己心生恶意,误以为别人也心怀恶意;即便真的遇上“恶意”路霸,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避让远离,一旦“斗气”与之纠缠,自己就会因此被“拖下水”。再举个我与孩子相处的例子,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二宝小女儿,似乎特别喜欢我抱。好多次奶奶、外婆、妈妈抱着都哭闹不止,反而一到我怀里很快就安静下来睡着了。无论她哭闹还是睁大眼睛东张西望,我都满心欢喜地抱着她,轻轻拍抚她,接纳和包容她,一点都不跟她着急上火,于是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刚出生婴儿对正负能量(即情绪)的感知能力非常敏感,如果自己烦躁不安,她就更加烦躁不安,唯有自己安定下来才能让她安定下来。当然,一旦出现哭得很凶怎么哄都无济于事的情况,那么多半就是饿了或者拉了。
好像扯远了,拉回正题,那么如何才能“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呢?即如何才能修好自己的“品性、德行、智慧、能力”——唯有修好了这四样东西,真正让自己受益,也才可能进而让更多人因为自己而受益!

一是自强不息修“品性”。“品性”体现的是人的身体素质,即生命的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只有自己最清楚。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没了生命就没了,人世间再美好也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一切的基础。所以自强不息,关键在“不息”,从一呼一吸开始,修好自己的品性才能健康长寿,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修德行、智慧和能力,才可能让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自己有关!
二是厚德载物修“德行”。“德行”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即自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一出声代表态度,一出手代表人品,反映为对待人事财物的态度。除了态度,我们一无所有,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最终决定了财富是靠近自己,还是远离自己。古人说“德本财末”,行善才能积德,厚德方能载物!
三是历事练心修“智慧”。“智慧”体现的是思维模式,在态度的基础上形成一以贯之的认知,即只看一眼就能透过现象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得心应手,正确判断和把握天下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在历事练心过程中与时俱进,没有认知局限与思想障碍,清晰明了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隐藏在“人事财物”四要素背后的本质,迅速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好向前,不会犹豫不决、或左或右,自然心随所愿皆如愿。
四是勤勉精进修“能力”。“能力”体现的是拿到结果的能力,即将品性、德行和智慧转化为搞定现实问题的成效成果,所有努力最终都要以结果说话,拿不到好结果一切等于零。因此,判断自己有能力还是没能力,要看能不能“做成事,做好事,拿到好的结果”——做成事是一切的基础,做好事是自我精进要求,拿到好结果是共同的期待。自己的品性、德行和智慧就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要顺应世界在变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最终体现在为家国造福一方人的功德上有多少作为,是建功立业还是碌碌无为,其结果自然天壤之别!

如此,修好“品性、德行、智慧、能力”,这四者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最终就像一束光照射在世界舞台之上“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那么,回归现实之中,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修好这四样东西呢?其实,就是由己及人,实现两大愿!
第一大愿“为天下胖子做点事”——真心实意赋能天下胖子,与优秀者同行,一起享“瘦”幸福!致力于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问题?
肥胖毁所有,胖子并不是天生的,基本上都是受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或许我就是最好的例子,自己肥胖多年,深受脂肪肝、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等困扰,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减肥却苦无办法。历经艰辛终于得遇真功夫,不吃药,不打针,两个多月成功减掉近30斤,连糖尿病都好了!自己受益了,因此也想让更多人受益,为天下胖子做点事,不图名不图利,了无私心,仅此而已!

第二大愿“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真心实意赋能乡村中小学校长,始终立足于老师和学生“成长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面向全国革命老区乡村中小学校,稳步推进“感恩回馈母校,重走长征路再出发”公益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切实开展“让世界看见更美的你”公益项目,秉持“教学相长”这一规律,按照“扶智助困”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激活人的内生动力,将未来“成长与发展”计划落到实处,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师生聚心聚力聚智绽放出自己的生命之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好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抓好家庭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贵族学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本身就是两位“祖国新生代”的爸爸,唯有以榜样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从惠及自己孩子、家人与父母开始,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特别“高大上”的理念或者理由,就是实实在在回归到现实需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以贯之,我自己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也已经做到了、做好了!唯有这样,自己才有底气和能力去分享一点个人的经历与感悟,才可能由己及人,让每个人都回归到自己的本位去做好自己,真正受益——作为父母就是要按照父母该有的样子去“言传身教”,作为校长就是要按照校长该有的样子去“立德树人”,作为老师就应该按照老师该有的样子去“教书育人”,作为学生就应该按照学生该有的样子去“立志成长”。如此,不管自己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什么位置,始终“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进而“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

这两大愿由己及人、从内而外、相辅相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也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品性、德行、智慧、能力”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自己原本就是资深胖子,不到40岁就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这是身体发出非常危险的求救信号,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得遇贵人指点健康地瘦下来,很可能就会因为肥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与其说为“天下胖子做点事”,不如说就是为自己做点事,因为在为别人做点事的愿力驱动下,自己就是在善待自己,也因此得以修好自己的“品性”,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进一步修好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力”,从而“为祖国新生代做点事”才能够成为现实。否则,自己想要过好一生都无比艰难,还谈什么让别人也受益呢?
由此可见,这两大愿是“难而有意义的事”!
难,难在哪?难在彼此认同!每个人“站位不同、所求不同、所见也不同”,不同是真实不虚的存在,求同是一辈子的事!因为当下资讯复杂,如果不毫无保留地表达清楚自己的初心——不图名不图利,了无私心,就会让人猜疑自己是不是不怀好意、有所企图!多少美好最终一地鸡毛,就败在了人心的猜疑啊!
有意义,意义在哪?意义在对别人好,对自己也好!因为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求同存异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然而,知难不难,人都一样!因为“人心亿万颗,善良就一颗”,要始终坚信一颗真心并不会辜负另一颗真心。只要发出真心的呼唤,彼此平等地真诚相待,理念认同就能够为愿携手,相互成全、彼此眷顾。通过对别人好来修自己的功德,因此做到别人心里还能积攒无比珍贵的福德,慈善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人生已经来到了“中年”这个阶段,在经历过这么多人和事之后,自己忽然在某一天一觉醒来,看着枕边熟睡的老婆孩子,想到已经上了年纪的父母,还有想为更多人做点事情的愿望,自己在意的风景好像不再是外面的“花花世界”,而是如何才能够安顿好自己这一颗飘忽不定的心,有心有力做自己的主人。或许只有给出走半生的自己一段内心独白,反观反思反省去认真尝试梳理人生来时的心路历程,才可能以此拎清楚自己,如何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不再或左或右,坚定不移地做真实的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文或许只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封“情书”,只为了“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进而“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如果还能给你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那就是我的福报了。
万语千言看似洋洋洒洒,只不过是絮絮叨叨地表达了一些自己的体悟。往后余生,自己到底如何才能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呢?最后纵观全文,一以贯之就是要始终坚持一个“真”字,这是“真善美”的基石,也是迈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道的关键一步。

世界那么大,美好那么多,要看自己为之做了些什么?生而为人,终其一生想要的东西看似很多,不过是“让世界看见更美的自己”!这是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将愿望变为现实,化作引领自己向好向前的行动,唯有从善待自己开始——“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己,“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别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如此活在当下,真实不虚妄,才能过好每一天;如此以“真心、真诚、真实”去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人事财物,才可能以生命唤醒生命,感召别人也同样以“真心、真诚、真实”回应自己、善待自己!如果觉得自己真心错付,事与愿违,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看轻了自己,在“为什么而做什么”的原点上有没有为了点什么委屈自己去假意逢迎了?
这世界纷纷扰扰,看起来复杂无比,其实正如毛主席所言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自己认真活好当下,更不要自欺欺人,自我觉察并立即断掉人心的“颠倒妄念”,真实不虚地正视人性的“贪嗔痴慢疑”,自动自觉地树愿力去业力,安心做真实的自己,把自己的心修好了,自己的世界自然就好了。
以上这些就是自己的真实体悟,惟愿以此自我勉励,始终保持向好向前,随着自己的能量与能力持续增长,在家庭和社会的不同位置上与家国情怀关联起来,进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 江明亮
审核: 叶燕妮
发布: 邹春燕